一把“文明尺”量出新风貌
(上接第一版)全市5384个村居建立了“四德榜”,建榜率达到81%。全市成立县级以上“双新”培训讲师团14个,培训妇女骨干3万多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移风易俗、倡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
文化惠民,农民生活乐陶陶
经济是形体,文化是灵魂。从“经济惠民”到“文化惠民”,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同时,烟台市积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农村文化与经济的两翼齐飞。
每天吃过晚饭,家住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的村民田维芳总要到社区广场去散散步。在这里,村民们干啥的都有。“跳舞、扭秧歌、唱大戏,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就算不参与进去,站在旁边看一看,也会让人心情好起来。”田维芳说。
乡村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烟台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真正让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十一五”以来,烟台市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农村城镇化改造提升质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贯通,有线电视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到94%以上,覆盖率在全国领先。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的热切需求,烟台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及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90%以上的村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举办了“春暖万家———百团下乡”、“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万场”等活动,每年累计为基层群众演出3万多场,有效满足了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文化同样需要被传承和发扬。烟台市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摸底,划定保护范围,明确建设强度,延续传统村庄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等4个村庄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行列。
记者在莱州市三山岛街道看到,这里建成了沙岭民俗展馆,展馆外安放的石磨、石缸、纺车等传统农具,集中展示了当地农耕劳作方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文化,引领群众传承勤劳、智慧和实干精神,奋力建设美丽富饶家乡。“根据全市启动乡村记忆工程的要求,我们三山岛建设了乡情馆,就是以乡村记忆作为烟台本地文化、文明的载体和窗口,通过挖掘乡村记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让每一位村民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增添荣誉感和幸福感。”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宣传委员顾国臣说。
健全机制,乡村文明入民心
近年来,烟台市落实全省乡村文明行动工作部署,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党委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有力抓手,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把公民文明养成教育覆盖到农民,从点到面,连片打造,掀起了一轮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热潮。
村民盖起了新房,迁入了新居,生活条件逐渐与城市接轨,生活方式也与城市居民几无二致。然而,若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缺乏体制创新作为保障,“文明乡村”、“美丽乡村”,或许只是一阵风。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从上到下重视起来,这是烟台市乡村文明行动能够顺利推进的成功之道。在市委主要领导的推动下,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近40个责任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实施“一把手”工程,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每年召开专题推进会,形成了部门协同、统筹推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烟台市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财政奖补资金进一步引导村级自筹、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自主捐赠、企业市场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去年以来,市级财政共兑现奖补资金4亿元,引导其他投入5.2亿元,支持农村建设项目4548个,惠及3907个村、327万村民。
各级各部门对乡村文明行动重不重视,给农民群众究竟做了哪些实事儿,必须白纸黑字落在纸面上,回过头来抓落实。为此,烟台市研究制定了全市乡村文明行动推进计划和考核办法,重点考核村容村貌、道德文化等7大类31项重点工作,实行随机暗访、现场观摩评选、每月通报、半年考核排序、年终兑现奖惩,由市直接考核到各乡镇和涉农街道,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
伴随着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实践,文明新风渗透到了烟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烟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乡村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新闻推荐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莱州市程郭镇东坊北村,这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法德并举,很有用,也很实用。”昨日,东坊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程林谟自豪地告诉记...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