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毕业就创业,月入两万元, 85后女大学生勇敢追梦

烟台日报 2013-11-19 17:52 大字

乍一看去,一身休闲装的朱金玲和众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她确实刚离开校园才两年多,却已拥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为了确保毕业就成功创业,她先到北京“充电”一年,拿到毕业证后回到老家莱州,摸准市场需求并盘下一家店面,开起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大学三年兼职实习为创业打基础

朱金玲2008年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与普通大学生宿舍、教学楼与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同,朱金玲大学期间做过的兼职大大小小加起来不下20份,其中包括中餐餐厅服务员、西餐厅吧员、超市促销员、发报员、快餐店收银员等等。“这让我对多个行业和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慢慢萌发了创业的想法。”朱金玲说。

在做兼职过程中,朱金玲用拍照来记录踏入社会的痕迹,潜移默化中她爱上了摄影。受所结识摄影师的感染,朱金玲对摄影的热爱日益深厚,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摄影师。那时还未毕业的朱金玲,对自己创业的想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将来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拍自己喜欢的照片。

为使初次创业少走弯路,朱金玲大三实习那年来到北京知名摄影工作室,担任摄影后期设计师,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学起。而同样是85后的“东家”的创业经历,更是坚定了朱金玲“自己干”的想法。朱金玲的“东家”是一名1987年出生的女生,她用一年半的时间创造了自己的品牌风格,原本只有3人的工作室,现已壮大成拥有20多人的摄影团队。

创业前先“把脉”市场需求

2011年,朱金玲带着在北京学到的最前端的技术和理念,回到了老家莱州,希望能满足思想品味日益前卫的莱州乡亲在影像拍摄服务方面的需要。“我要打造莱州第一的定制摄影机构,做真正意义的摄影工作室。”朱金玲说。

创业前她对市场“狠做了一番功课”,发现莱州的摄影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无论摄影风格还是经营理念,大致依然停留在几年前的阶段。影楼的隐性消费和后期额外消费已长期受消费者诟病,消费金额很高却无法达到前期所宣传的效果;现有的摄影工作室严格来讲,经营模式与拍摄风格依然与影楼相似,照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思想无法统一,使得照片缺乏思想,感觉生硬。同时,朱金玲了解到本市的80后90后们都渴望拍摄有故事的照片,让自己感动,让别人动容。

针对莱州的现有市场,朱金玲决定学以致用,去繁存简,保留最真实的摄影思想。她推出完全私人定制的经营方式,主攻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80后和追求个性的90后。“他们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人群,更是热衷于分享的人群,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广告宣传力量。而对于我来说,前期宁可牺牲一些短期利益,也要树立品牌形象。”朱金玲说。

摄影工作室月营业额已破2万

创业计划已经成竹在胸,然而启动资金还没有着落。就在朱金玲为资金一筹莫展之时,莱州就业办帮助她申请了5万元无息“YBC”青年创业基金。

2012年11月,随着店面的不断壮大和完善,朱金玲需要在设备、服装、道具、相材等硬件上投入一部分钱。“手里的资金在购买设备后已所剩无几,而11月份又是摄影行业的淡季,资金周转不过来,工作室逐渐入不敷出,出现了资金链断档。”朱金玲说。就在这时,朱金玲又向邮政储蓄申请到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并收到了一次性补贴和房屋租赁补贴。如今,朱金玲的工作室如鱼得水,在莱州市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肯定,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到今年六月,朱金玲月营业额已突破2万元,大大超出她创业初期的预期。

从学生到老板,从懵懂到坚定,朱金玲感到时下的创业扶持政策切实为大学生创业减轻了很多负担。“有了就业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扶持资金并配备创业导师跟踪指导,毕业就创业没什么不靠谱的。”朱金玲希望自己的切身经历能鼓励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YMG记者任雪娜通讯员赵少鑫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大爱无声孝德为先, “这么好的媳妇给个闺女也不换”

提起莱州市文昌路街道汇泉社区啤酒厂家属院的王淑菊,只要认识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王淑菊是黑龙江人,1995年经人介绍改嫁到莱州,跟文昌路街道的王乾英成了...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