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岭“三问”
本报记者 万京华 鹿振林
姚家岭村曾是凤城街道最落后的村,行路难、吃水难、浇地难,素称“干巴姚家岭”。而今,姚家岭村却是凤城街道发展最快的村———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大市场格局浮出水面。短短四五年时间,姚家岭村不断创造着奇迹。
不是村民,不分村里的房子,却当起了姚家岭的“头”,徐勤烈图的啥?
徐勤烈,当过8年教师,又在企业工作了13年,1997年进机关。2007年10月,在乡亲们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回到家乡姚家岭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人称“副县级村干部”。
村里分房子没有他的,村民分钱没有他的,他每月仅拿1500多元的工资。徐勤烈图的啥?图的就是让这片穷土地焕发新容光!
徐勤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头半年,徐勤烈没有进过村办公室,他总是提着一个包、带着一杯水,开着自己的“桑塔纳”到处跑。跑手续、跑项目、跑贷款——— 徐勤烈有了“三跑”书记的称号。他说得很实在:“不跑不行啊,政策是争取来的,得抓机遇。”
姚家岭不再是死水一潭,面貌悄然发生变化。
欠债140多万元,却建起了66套老年公寓15栋宿舍楼,姚家岭靠的啥?
只有抓住民心,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徐勤烈改村风、树威信的第一步就是盖老年公寓。老人们半信半疑:“村里一分钱也没有,拿啥盖老年公寓?”徐勤烈胸有成竹——— 用鲁中西大街西延拆迁补偿的104万元启动工程,缺的口子自己再东拼西凑补上。仅用半年时间,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老年公寓建成了,全村62户老人欢天喜地地搬进了老年公寓。
2008年,徐勤烈抓住鲁中西大街延伸改造的历史机遇,通过承揽各项工程,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20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0元。接着,他抓住土地挂钩试点的机遇,通过旧村改造复垦土地40亩,一口气建了6栋居民楼,春节前让村民喝上了市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说起村里的巨变,村民亓长青最有发言权。以前,由于家里穷,他45岁了,连媳妇也找不上来。旧村改造一期还房后,他的土坯屋换了一套楼房,接着就有人上门提亲了。亓长青说:“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
一个小村,却投资上亿元承担起了市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任,姚家岭为的啥?
记者几次欲采访徐勤烈,都扑了空。5月11日,(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让城市更美、居住更和谐——— 市规划局服务“城中村”改造工作纪实
记者 李萌萌 通讯员 陈茂田“规划工作就是管两头,前面规划审批和最后的规划验收,如果前面的工作不严格认真,最终验收不符合要求,受害的还是相对人。”8月19日,说起“城中村”改造,市规划局负责同志...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