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阳:和谐发展惠民生

烟台日报 2011-01-27 18:46 大字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一”五期间,海阳市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倾力推进,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六民活动”惠民生

从2008年起,海阳市深入开展“广开言路听民声,深入群众察民情,科学执政重民意,配套联动帮民富,化解矛盾促民和,维护稳定保民安”“六民”活动,并开通了“民生面对面、民生热线、网上民声”三条渠道听取群众意见,以及党建工作专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线、农村经济管理专线、基层民主建设专线和党风廉政建设专线等五部专线电话。领导干部率先深入基层,通过公开接访、驻村蹲点、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等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坚持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年来,累计完成民生投入10.7亿元,发放社会保障金17.5亿元,新增就业再就业2.8万人。实施水利工程2890项,对108座小型水库全部进行了除险加固。补贴购置农机具3120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万亩,新建各类沼气池21240个。硬化改造县乡公路960公里,更新换代客运车辆和出租车700余辆,新上新型豪华空调公交车20辆,为烟台市首个开通豪华型空调公交车的县市。“村村通”有线电视、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5.2%和97.8%。完成传染病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创建了现代化三级卫生网络,建立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置村级卫生站所479个,农民参合率达到100%,被评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市。撤并三所普通高中,完成海阳一中迁建和全市职业学校合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被评为山东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冬季取暖、通校车工程快速推进,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新建敬老院8处,成立了市慈善总会,接受爱心捐款4152万元、慈善捐款846万元。建设全国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1处,荣获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称号。双拥共建成效突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荣获山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建设经济适用房192套、廉租房196套,进一步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投入资金7.5亿元,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有效缓解了电力瓶颈制约。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党员“争先创优”活动普遍开展,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普法和依法治理纵深推进,平安海阳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稳定和谐,群众生活安全感不断提升,荣获“中国和谐之城”称号。大力开展“携手办亚沙、文明伴我行”提高全民素质主题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荣获山东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群众文化惠民生

海阳市根据海阳大秧歌的风格特点,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群众健身需要,创编了大秧歌健身舞,在全市推广,成为海阳城乡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阵地作用日益发挥,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元宵艺术灯展、金秋菊展、书画摄影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贯穿全年,城乡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海阳市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文化发掘与文化塑造并举,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先进文化,把地雷战经典、海阳大秧歌、亚沙会等文化资源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精心打造凸显城市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营造了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海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海阳人民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地雷战”。现在,红色经典再放光芒。地雷战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山东省重点红色旅游线路。继电影《地雷战》之后,以地雷战英雄壮举为背景拍摄的《地雷战传奇》系列电视连续剧,在各省电视台热播。依托《地雷战》拍摄地开发的地雷战景区,实景演出场面火爆;依托《地雷战传奇》影视城和地雷战遗址开发建设的红色旅游项目正在推进中。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阳市深入挖掘海阳大秧歌这一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目前,全市有基层秧歌表演队伍600多支,参与群众遍布城乡。海阳大秧歌在2007年央视舞蹈大赛获奖、2008年参演奥运,2010年又成功“舞”进上海世博会,参加了“山东活动周”表演,展示了中国优秀民间艺术的魅力。

依托2012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的影响和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海阳市以打造“沙滩运动休闲之城”为目标,把举办赛事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沙滩艺术、海上运动、滨海休闲等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品牌。近几年,海阳市连续举办了全国龙舟赛、沙滩排球赛、沙滩手球赛、沙雕艺术展、沙滩体育艺术节、同一首歌、中华情等多项全国级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2010年10月第十六届亚运会火炬在海阳成功展示、传递,沙滩体育文化已成为海阳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生态建设惠民生

海阳市以建设滨海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以“绿、带、林、果”为主题,以绿色通道、绿色城市、绿色乡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大造林工程。提出了“三年大造林,生态大变样”的口号,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努力打造“生态城市、绿色海阳”。先后实施了两期“三年大造林”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8万亩,新发展经济林果14.6万亩,完成荒山荒滩造林5.4万亩、退耕还林41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4%,较“十五”末提升了3.6个百分点。围绕紫薇美城和翠竹绿城,先后实施了小孩儿口湿地公园、植物园、丰泽园、万紫园和北山公园等重点公园绿化工程,完善提高了黄海大道、东凤大道和城区出入口裸岩等重点区位的绿化景观,新增绿化面积75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08%、38.9%和16.75平方米,营造了四季常青、花香四溢的园林景观环境。同时,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示范村庄创建活动。生态绿化,已成为海阳的绿色线、致富线和生命线。

海阳市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恢复东村河环境生态功能和水利功能为目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先后完成了河底清淤筑岛、河岸路面硬化、景观带打造、砌筑堤坝等工程,修筑人工生态岛5座、橡胶坝2座,沿河建设了5个开放式公园,使东村河水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水利功能得到明显恢复。2007年,东村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坚持把增强功能作为优化城市内在环境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性设施配套。采取BOT、招商引资等手段,引进多家企业参与城市公益事业建设。城市供暖从无到有,面积达到160多万平方米,供热主管网基本覆盖老城区,启动了临港和经济开发区热源站建设,为亚沙会场馆及南部城区供热提供了配套保证。管道燃气,铺设供气管道40公里,供气管网覆盖老城区、开发区、南部新区。“双气”工程的快速推进,大大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2010

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8.5%。完成了第三净水厂建设,启动了第二水厂城区供水补源工程,新铺设供水管网16.2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9万方。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和一期改造,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万方。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改造老城区污水管网40公里,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将150个村庄纳入到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完成了30余处垃圾中转站建设;启动了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后,海阳市日处理垃圾能力将达到150吨;建设了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设了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年处理污泥能力达到1万吨,消除了污泥二次污染。积极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完成了龙凤热电循环硫化床脱硫工程,关停了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合成氨生产线和水泥立窑,加大了砖瓦窑、石灰窑整治力度,完成经济开发区ISO14000示范区认证、10家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累计削减二氧化硫241吨、化学需氧量1001吨,万元GDP能耗下降22%,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各项环保指标均达烟台规定要求。

“十一五”期间,海阳市先后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人居环境奖、国家级节水型城市、“中国公众心目中‘和谐之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批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讯员李晓辉吕连兴YMG记者凌云鹏

新闻推荐

海阳抗旱全面展开, 农民浇地电力“劲足”

本报2月13日讯(通讯员隋景轩董波YMG记者柴向阳)“今年多亏了供电所及时帮忙接电,北边那四亩麦子上午都浇透了,这是俺浇的最后一块地了。”昨日下午,海阳市盘石镇虎...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