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定产业 “造血”扶贫断“穷根” 志丹县双河镇“对症下药”帮贫困户脱贫

延安日报 2018-06-12 18:09 大字

●双河镇向阳沟村贫困户程元云(中)打理果园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王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志丹县双河镇为贫困户制定“合身”产业,以“帮、带、管”三项产业扶贫举措,断“穷根”,再“造血”,稳定群众“钱袋子”收入来源,保证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帮”——找病根,厘思路、促发展

“我现在有几亩地,但是手头没钱,也不知道干啥合适。”这是双河镇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所面对的共同难题。

程元云是双河镇向阳沟村贫困户,一直靠务农过日子。近年来,夫妻俩上了年纪,糖尿病等各类老年疾病吞噬着他们微薄的积蓄,日子一天天困难,生活入不敷出。2015年该镇帮老人重新管护撂荒已久的14亩苹果园,2017年帮助老人办理了2万元无抵押贴息贷款。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程元云家里养的猪、鸡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向外卖,当初“蓬头垢面”的苹果树,也变成了正在成长壮大的“摇钱树”。

“去年2万元贷款给我解了围,买肥、买膜。一年下来没白忙活,光卖苹果收入3500元,鸡、猪收入3000多元。”在向阳沟村村头,陈元云感激地说道。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致富“瓶颈”,该镇引导教育群众,坚持以发展苹果等长效优势产业为主,以特色产业为辅,帮助申办贴息贷款,实实在在解决贫困群众“钱从哪里来”“发展什么产业好”的难题和困惑,真正达到从“根”上帮扶。

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5户贫困群众发展起苹果、核桃及仁用杏,35户贫困户完成评级授信,授信额度160余万元,有63户贫困户办理贴息贷款,贷款金额202万元。

“带”——想办法、托主体、谋共赢

“我的腿、胳膊、眼睛都残疾,我妻子腿残疾。之前过日子没计划,家里也没啥收入。”在李家湾村麻河组果园地块,贫困户刘长银说道。“现在有了政府帮助,我有信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2016年,县镇村领导干部帮扶不仅帮助刘长银种植了苹果,还经常来到果园里,解决日常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看到枝头红彤彤的大苹果,又喜人又愁人。我们夫妻俩都残疾,行动不便,苹果怕卖不出去。”看到刘长银的顾虑,帮扶干部“绞脑汁,显神通”,利用在市场上的优势,帮助刘长银卖苹果。

“去年多亏他们了,苹果好的坏的全都卖了,收入2万多元。3亩仁用杏园入股到李家湾村仁用杏加工厂,分了300元分红。”说起这些,刘长银高兴地笑了。2017年,刘长银养了50只鸡,卖了31只,收入2900多元;卖了3头肉猪,收入3000多元。

依托各类能人、龙头企业,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带领轻微智障、文盲及残疾人等部分丧失劳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目前,全镇入股陕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5户,入股李家湾仁用杏加工厂等各类合作社59户,带动发展蔬菜大棚种植1户,发展中蜂养殖30户137箱,发展猪、驴、牛等养殖180多头。

“管”——重教育、去陋习、立志向

“坐在墙根晒太阳”“等靠要”“争访闹”的惰性思想在群众中广泛存在,个别“刨一把,吃一把”等“安贫乐穷”的陋习影响着其他贫困户的脱贫斗志。

原本生活幸福美满的刘立兵,2015年却遭受了丧子之痛,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儿子的生命,也夺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我的生活一团混乱,光景没打算,平时就靠邻居亲戚救济过日子……”向阳沟村贫困户刘立兵说道。

“我们经常和包扶干部到刘立兵家,通过开家庭会,宣讲党的好政策等办法,思想上开导他、精神上鼓励他、政策上支持他。现在,他终于重新拾起了信心,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向阳沟村官郑晓花高兴地说道。

同时,帮扶干部立足致贫“病根”、家庭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八个一批”等各项扶贫举措,给刘立兵拟定了“短期养猪、长期养核桃”的产业发展计划。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刘立兵的养猪产业已经见到了效益。存栏19头,出栏6头,卖了4000多元;新建的10亩核桃园整齐排列,绿树成荫……刘立兵尝到了甜头,更看到了奔头。

“管好贫困群众,说白了,就是要当好‘掌柜\’,教育引导,立志向。”双河镇从“管”字入手,利用“召开一次家庭会”“商定一个脱贫计划”“到村入户工作日”活动机会,发挥“道德大讲堂”“文化一条街”“村图书室”“广播室”“文化墙”等阵地,应用好“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老爱亲”“善行义举”“脱贫标兵”等有效载体,创新“巡回展板”“文化下乡”等活动,警示教育“懒汉”,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贫困群众立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志”。

据统计,双河镇召开贫困户家庭大小会议400多场次;评选各类正面先进典型77个;利用“文化下乡”10·17”扶贫日等活动教育干部群众3700多人次;发挥村规民约、村级红白理事会教育引导作用,扭转了广大群众争抢“贫困帽”的陋习,树立了“好吃懒做为耻,勤劳致富为荣”的新风,立起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志”。

新闻推荐

浙大博士赴陕西当选调生 曾发表二十多篇SCI论文 拿下浙大最高奖学金

从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就读本科,到2017年博士毕业,苏凯麒在浙大度过了十年的学生时光。他曾是科研成果丰硕的博士,发表二十多...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