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星 只要肯下苦,光景一定能过好 志丹县义正镇龙泉寺村贫困户郑国东脱贫记
市委通讯组 刘晓媛
5月7日,从志丹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奔波近两个小时,笔者来到了志丹县义正镇龙泉寺村郑国东的家中。郑国东正在院子里收拾荞麦秆。“刚拾了些荞麦秆,趁着天好,晒干了,粉碎后准备喂猪。”郑国东放下手里的农具过来招呼着。
院子的一侧是3间平房,围绕着院子的是按大小整齐堆放的各类柴火。远处的猪圈里,几头肥壮的黑毛猪正在懒懒地晒着太阳。屋内的白色地板一尘不染,屋里窗明几净,家具杂物虽然破旧却整齐干净。
“只要有口气在,就不能让婆姨娃娃饿着。”
郑国东今年56岁,因年轻时干活摔伤,现在干不了重活,快40岁了才娶了媳妇。媳妇也有慢性病,需长期吃药。郑国东仅靠在周边村上打零工维持生计。老两口的日子虽然艰难,但是夫妻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其乐融融。2011年,女儿的出生在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欢乐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活开支。转眼间,孩子长大要在镇上上学,这更增加了一家人的负担。
就在郑国东发愁的时候,2015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通了电,吃上了低保,领上了残疾人补贴,拿到了教育扶贫款。包扶人还给他送来了3头猪、50只鸡苗……后来,他听说养母猪本小利大,又从双河镇买了一头母猪。没想到,他刚回到义正镇,母猪就突发疾病死了,郑国东急得说不出话来。
“一头猪死了难不倒人,只要有口气在,有活干,就不能让婆姨娃娃饿着,就算拼了老命,也要想办法赚钱,供孩子上学,把光景过好。”郑国东慢慢想通了。他是个刚强人,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从不服输。他找亲戚借来1万元,又买回2头母猪、10头猪崽儿。
龙泉寺村村支书高正元说:“老郑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尽管身体不好,还天天忙活着过光景。”
养猪不久,郑国东就拿到了县上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这下他养猪的信心更足了,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卖掉了养大的猪崽,还清了借款。“我这人没啥大本事,难得政府这么扶持我,我要自己加把劲,把这日子过好!”有了政府的帮扶,郑国东的脱贫路走得更加顺畅。
“养猪我有信心,我养的猪都听我的话。”
对于养猪,郑国东一点都不含糊。一开始不懂技术,效益不好,他就三天两头往周边的养猪场跑,看人家怎么养猪,一门心思学习技术。他还专门跑到甘肃学习养猪经验。“猪怎么喂养,吃什么药,打什么针,就牢牢地往脑子里记。”提起学习养猪的那段经历,老郑记忆犹新。
郑国东精心喂养着自己的猪,没事就到猪圈细心观察。哪头猪肯吃,哪头猪有什么小毛病,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对症下药。村上其他人的猪一天喂两顿,郑国东的猪却是“一日三餐”。他还时不时给有病的猪开个“小灶”。“我给猪喂的全是粮食,猪长得壮实,肉价也高。”郑国东对自己养的猪十分满意。
如今,郑国东不仅靠养猪增加了收入,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家”。谁家的猪有个什么毛病,都来找他帮忙。
郑国东的猪圈里现在有11头猪。一年四季和猪打交道,郑国东已经完全掌握了猪的性情。“养猪我有信心,我养的猪都听我的话。”郑国东边喂猪边自豪地说。
“只要肯下苦,这光景就一定能过好。”
郑国东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收拾猪圈,喂过猪,才吃早饭,再去地里干活。他还抽空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收秸秆,然后加工成饲料。忙活了一上午,他回家总是先把猪喂饱,再给自己做饭。他每天在村上来来回回跑,忙到晚上,才与在义正镇陪孩子读书的媳妇通个电话,就累得睡着了。
郑国东是个勤快务实、肯吃苦的人。他现在猪养得不错,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晚上有时间了,就看会儿新闻,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你想干事,政府就支持你,帮扶干部就一心一意帮你。”郑国东信心满满地说,“要把光景过好,不能全靠政府,还要靠自己。我想着再腾出一块地来建猪圈,再喂上50来头猪。只要肯下苦,这光景就一定能过好。”
新闻推荐
第三届丝博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延安市代表团举行集中签约 签订合同项目33个 总投资447.38亿元
本报西安电(记者刘小艳)5月12日上午,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延安市代表团集中签约仪式...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