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头山游记

延安日报 2012-08-09 23:09 大字

烟招和

马头山位于志丹县永宁镇松树坪村,距离县城40余公里,山脉呈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宽约0.7公里,海拔1563米。其山梁南高且宽,北缓并窄,形似马首,故称之谓马头山。

从前,马头山的扑朔迷离一直在民间的传说里,出现在文献里,也只不过是廖廖几笔而已。自从这里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的唯一真身(肉身)坐化彩绘泥塑像之后,这座匿藏于黄土高原深处、被一片植被完好的丛林遮掩的千年道教名山,才渐渐地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的保护与开发,前往马头山朝拜的信徒和猎奇的游客,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而今有幸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与之擦肩而过,心里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缺憾。犹豫之际,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似乎天公也在撮合。于是,我们便驱车匆匆地离开了干净、整洁、和谐的古老山城,一路沐浴着突如其来的和风细雨,向东南缓缓前行。

沿途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水蚀风化及人类肆意践踏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犹如电影般一幕幕地映入眼帘,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据统计,志丹县共有251座山,其中14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232座,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8.5﹪地表几乎被裸露的红砂岩所覆盖。几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的退耕还林,虽然使全境林草持续恢复,山川基本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遗存的支离破碎的地表,一路上仍然依稀可见。面蚀、风化越往上越凸显,梁或狭长或窄短,若鱼脊似鸡肋;峁或突兀或孤傲,似秃顶若花脸,脆弱的生态在这里几乎暴露无遗。水蚀、切沟愈往下愈惨烈,坡或缓或陷,非崩塌既残缺;沟或浅或深,如刀割犹斧切,相对切割达七八十米至一二百米,滑坡、泻溜、崩坍随处可见。好在一路淅沥的山雨和碧绿的林草荫翳了不少沧桑,加之临行前,两位主政志丹的我多年的老领导又给足了薄面,情不自禁中多贪了几杯,真可谓一路朦胧观景,一路醉眼朦胧啊!

大约一个多小时,云雨在山谷里慢慢地隐退而去,绿色在眼前渐渐地舒展开来,并越来越浓密,越来越葱茏。当行至马头山下时,沟、梁、坡、峁被郁郁葱葱的原始次森林裹了个严实。抬眼望去,突兀的马头山越发显得崔巍了。

小憩之后,拾阶而上。雨后的山谷,空气湿润,层林滴翠,游人也比较少,难得多了一些清静与悠闲。然而,也许我们的冒然造访,又无意间打破了山谷的清静。只见山林一处突然骚动了起来,接着,传来了一阵叽叽喳喳的山雀叫声,似乎又给山谷增添了几分幽静。此时,浑身的酒劲也

似乎散去许多,烦躁一时的心情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一种如释重负、神清气爽的快感,顿时又涌上心头。不一会儿,风起林啸,绿波从谷底开始涌动,说时迟那时快,飕飕地窜上了山巅。顷刻间,整个马头山绿波荡漾,林涛阵阵

……

登临山顶,马头山尽在眼底。眺望去,方圆几十公里之外,裸露或半裸露的黄土高原,绵延起伏,从天边合拢而来;俯瞰山下,险峻的二郎山,隽秀的仙姑庵,起伏的龟蛇岭,如众星捧月,托之欲起。在湛蓝的苍穹下,马头山犹如匿藏于高原腹地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又若镶嵌在洛河流域的一块温润的碧玉。置身期间,令人荡气回肠,赏心悦目!

山巅,坡比较平缓,梁也显得大气。残碑、花砖、青瓦、条石等堆积物到处可见,庙宇、亭阁、廊柱等遗址随处可寻,当年马头山的兴衰可见一斑。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恢复重建的玄天上帝宫、真身坐化殿等几处仿古建群,宛如仙花般点缀在丛林阴翳的山脊中轴线之上。常言道,山能生水,水能润山,山水相依,不乏为一方地灵人杰之地。在这里,虽然看不到一点点溪水潺流的影子,但是能感觉到满眼的绿波在脚下涌动,一缕缕灵秀之气在心中弥漫。这也许就是马头山匿而不露,露而显的神奇所在啊!

走进真身坐化殿,只见真身坐化彩绘泥塑像端坐于高台之上,头顶梳着发髻,身着开襟长袍,盘腿脚心向上,双手平伸置于大腿上,神态自然安详,双目凝重有神。泥塑彩绘因年代久远,已脱落殆尽,只在脸部、嘴唇、衣着的褶逢里还能隐约地找到一些色彩。面部造型,几乎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怎么看,也不同于一般神像。整尊造像,形态自然,神情并貌,栩栩如生!

据了解,这尊真身坐化彩绘泥塑像原本不在这里。上世纪70年代,志丹县安条林场伐木时开辟了一条通往马头山的便道,人们在这座山的中锋西坡半山腰处,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丛林遮掩的隐秘天然石龛,石龛里有一尊泥塑象坐于泥质方台上,塑像高0、85米、宽0、45米,背北面南,盘腿而坐,神情凝重。起初,当地人仅凭其服饰及头上的发髻,误以为是女性,故称之“坐化娘娘。”逢

时过节,偶有香火,大都是当地祈求儿女的香客。后来,泥塑像左腋窝下残损,露出了骨椎和肋骨,骨外塑泥中夹杂着些谷秸和麻布,且谷秸黄亮而有韧性。此时,人们才发现这是一尊罕见的真身坐化泥塑像。

2005年,经专家炭14测定,并依据造型风格及衣着特点,初步断定年代为明末清初。2007年,专家又取骨骼、秸秆及麻布等进行测定,确定年代为清初到清中叶。同时,还发现了这尊泥塑像有喉结,上唇及下巴有刀刻胡须的痕迹,最后认定为男性。至于身份鉴定,初步推断为泥塑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个有地位的道长,坐化后,被道众请工匠按照生前容貌塑造成真身泥塑像,安放供奉在这里。

根据清代《保安县志略》记载,“县境寺观颇多……道教中真武庙在县南九十里马头山,山高谷邃,松柏郁森,古木苍藤,查无人迹。”又从残缺的碑石中模糊辨认,山巅庙宇始建于宋宣和二年,历经元、明、清阶段性扩建修缮。清中后期,马头山才逐步衰落,渐渐地淡出人们的香火,隐身匿迹于黄土高原深处的苍茫林海之中

……

坐化,乃修行得道之人,端坐安然而逝。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坐化是修行者的最高境界。只有笃志、恒心、功力及深之信徒,才能临终预知未来,端坐安然而逝,并非常人所能及也。由此可以推断,该真身坐化生前追求的精神境界与高深的修行,而后人能将其坐化后的真身塑成彩绘泥塑像,长久保存并供奉膜拜,也折射出真身坐化生前在道教中非凡的影响力及德高望重的地位。今凡造访马头山,如果说是为了一睹这尊罕见的真身坐化彩绘泥塑像而去,不如说是为了敬仰这位虔诚的修行之士而来。敬畏而膜拜他,除了信仰自由之外,恐怕笃志、恒心、功力,更是值得我们后来者处世所崇尚与践行的啊!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静静地洒在马头山上,也静静地洒在崎岖的山路上。回眸而望,马头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渐渐地隐藏于高原深处那片苍茫的林海里……

新闻推荐

幼儿教学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思想已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各种创新教学活动不断的被推广,但在教的过程中却还是过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知识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自己...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马头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