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洒热土谱新歌

延安日报 2011-04-27 21:30 大字

志丹县旦八镇元峁村50多岁的高彦宝,当农民、做家务,忙活了一辈子,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家能够用上沼气来烧水做饭,厕所墙上贴上了纯白瓷砖,住的房子跟城里人一样干净、舒爽。老高逢人就乐呵呵地笑着说:“我这辈子算是赶上好日子啦!”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十一五”期间,志丹县在困境中奋起,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走过了并不平垣的发展之路。刚刚过去的五年间,志丹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加快发展,大笔书写了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6.27亿元,是“十五”的3.62倍。先后研究出台了7方面24条惠农政策,涵盖了农民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

——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91亿元,较“十五”末净增3.0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

6.6%。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比上年净增926元,增长21.7%,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较“十五”末翻了一番。

——五年来,志丹县在水、电、路、讯、沼等方面投入达7.8亿元,农电、通讯、电视通村率100%,油路通村率90%,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62%,全县群众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

——五年来,全县完成新建、改造和搬迁自然村548个,涉及12544户53339人,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民住上了整洁宽敞的新居。

“农村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了!”

提起陕北,尤其是说起当年的“山保安”志丹县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很可能依然是土窑、土炕;柴门、火灶;小米饭,钱钱粥……然而当你实地走进志丹县的农家小院,处处呈现着的却是一幅幅别样的风景:整洁矗立的民居,鸟语花香的庭院,通村达户的水泥路,功能齐备的排水排污设施,绿树成荫的村巷院落,人欢马嘶的生活画图……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您是很难把昔日民歌中反复吟唱的过“山保安”与现实中的志丹县农村联系起来的。

2006年,志丹县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和“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12个乡镇的《村庄总体规划》,坚持以旧村改造为主,移民搬迁和新建为辅,先后有序,梯次推进,逐步完成对全县自然村的改造和新建工作。

中共志丹县委常委、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徐步亮向记者介绍说,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财政负担村庄主干道、入户道路、公共活动场所、通水、通电等共有设施建设费用,同时,采取“以窑定补、上限控制、细化项目、政府主导、三级公示、直补到户”的办法,新建户可享受每窑(房)6000元的补助,旧改户可享受“5+1”(每户5000元,每窑(房)1000元)的补助,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2.3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亿元,完成新建、改造和搬迁自然村548个,涉及12544户53339人,全县半数以上的农

民住上了新房。

“现如今,我们住的是整洁房,走得是平坦路,吃得是干净水,用得是清洁气,过得是好日子,享得是无尽福,咱农村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了!”双河乡双河村南沟门村小组村民朱新元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志丹县半数以上的农民都已住进了新房子,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已然成为“十一五”期间志丹县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民的腰包也渐渐地鼓起来了!”

迎着暖暖的春风,金丁镇马子川村村民刘志俊老两口正在大棚里忙活着将新采摘的黄瓜整理装箱,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

“我家种的黄瓜口感好、色泽艳,吴起人抢着要,卖的可好咧!”说起他家栽植的黄瓜来,刘志俊满脸堆笑。他家的黄瓜销路宽,光今年元旦期间就卖了九千多块钱!如果说以往在人们印象中,榆林市只有延安市周边县份和南几县的农民会侍弄大棚,做这些“精致农业”,那么,如今在志丹县的一些川道村,像刘志俊这样的菜农侍弄大棚、弓棚什么的,也早已不再是新生事物了。他们正勤勤恳恳守着这项致富产业,开创着自己美好的新生活。

“十一五”期间,志丹县确立了“22211”产业富民总体目标和“主攻草畜业、突显棚栽业、培育林果业、做精小杂粮、拓展劳务业”的基本思路,突出发展果、菜、羊、粮,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五年来新建苹果

园10.6万亩,总面积达到11.4万亩,提前两年建成十万亩山地苹果基地县。五年新建蔬菜大棚1187座、弓棚4722座,大、弓棚总量达到7671座,是“十五”末的4.4倍,棚栽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是“十五”末的4倍。五年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624户,2010年底全县存栏羊子11.3万只、猪4.81万头、家禽22.32万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以上,小杂粮年加工销售能力提高到2.5万吨。转移农村劳动力75088人次,14994人实现了脱贫,劳务业已然成为一项新兴产业。五年来,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其中产业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1%。

通过“十一五”的艰苦创业,志丹县农业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农家院落的“二轮”、“三轮”逐渐被“四轮”和小轿车所替代,飞速前进的车轮正驮载着志丹县的农民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养儿不再只是为着防老了!”

4月5日,志丹县旦八镇旦八村村民白玉成夫妇怀揣着存折,从镇农村信用社领到了本月的养老金。他们没给信用社或任何地方交过一分钱,年前年后就领了三月养老金。62岁的白玉成显得十分激动:“咱一辈子就生了一个女儿还早早嫁人了,没想到老了老了还有政府给咱来养老了!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从前人们总爱说“养儿防

老”,现在可不时兴这样说了。大伙更认可“养儿难防老,养老靠农保”。“年轻入农保,夕阳无限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村民缴纳新农保保险金的积极性可高了——旦八镇镇长刘雪霖向记者这样介绍道。从2008年起,志丹县将18周岁以上农业户口的农民(其中包括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暂不具备条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职工)作为对象,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50元,县财政给每人每年补贴50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期限为18至59周岁。从60周岁起每人每月领取60元养老金。那些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金就可以直接开始领取。许多年轻人也从白大爷的今天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靠儿防老的旧观念。截至目前,志丹全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5431人,参保率为80.03%,享受待遇人数为1028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

志丹县民政局局长演锦瑞向记者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县尤其注重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将“五保”对象供养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104元,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我县还在顺宁、旦八、杏河建成三个敬老院,对125名孤寡老人进行了集中供养。同时,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民,县上将其纳入低保范围,还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标准60元,使得4571户11311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演局长说,仅2010年我县发放低保金就达980.658万元,“十二五”期间。按照我县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这个数字还将被进一步刷新和改写。

改革开放以来,志丹县的山在变青,水在变绿,地在变肥,人在变富。然而,在这一切变化当中,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人心——人们观念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观念正在进行着一场隐性而深刻的巨变。逐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向往城市文明,并积极投身城市建设,这种观念和作为正在逐步推进着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引领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的征程中,志丹县新一代农民在志丹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必将谱写出一曲更加响亮悦耳、憾动人心的新歌来!B⑧

——“走志丹、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五

柴志应刘晓媛 本报记者 张兴源

新闻推荐

志丹县开展《价格法》实施13周年暨“12358”价格举报电话开通10周年宣传活动

本报讯(吕少波)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颁布实施13周年暨“12358”价格举报电话开通10周年,按照中省市要求,志丹县物价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这次宣传活动的主题是:“1...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情洒热土谱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