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红都换新颜
“‘十一五\’期间,志丹县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城市管理的水平,可以说实现了一种质变。三马路、过境路、山体巷道以及城南部分路段,曾经是好几届领导的一块‘心病\’,早就列入改造或重建的议事日程,却因种种阻力而未能实施。城市环境的赃、乱、差也曾是困扰历届县级领导班子的老问题,但也因种种条件而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本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敢想敢干,敢下硬茬,以他们的智慧和魄力,给志丹全县交出了一份令人民群众十分满意的答卷。县委书记祁玉江、县长白小平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城乡环境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这种巨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志丹县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记者在志丹县进行这组“走志丹,看变化”系列报道采访之时,原志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沈占江先生对记者所说的一席话。
敢想敢干,百年鸿业蓝图草就
陕北的春天,杏花遍野,桃李芬芳。行走在被誉为“将军故里,革命红都”的志丹县,一树树绿叶正顽强地冒上枝头,争着向大地报道着春的消息。行人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潇洒的身影中映显出对于美好未来的希冀和向往……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就志丹县城乡建设而言,是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显著的5年。放眼志丹大地,旧貌不再,新颜尽展。悄然发生在志丹县城乡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不仅给陕北高原增添一副美丽的新景,也给志丹人民创造下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
5年里,曾经破旧的小城修建一新,曾经闭塞的交通,已然畅通无阻。县城高楼林
立,干净整洁,商气集聚,人气旺盛,城市综合体系建设形成规模。
5年里,绿化面积大幅增加,两山星灯闪耀县城,河道水景逐步完善,“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园林县城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5年里,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促进和谐、美化环境的设施先后兴建,小区管理、城市供热及燃气管理规范到位,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5年里,各类惠民设施的相继建成,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步步提升,大投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十一五”时期,志丹县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在积极扩张县城规模、不断完善县城功能的同时,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努力打造陕北最适宜的人居城市。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在交通、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也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尽展风彩,对于农村和集市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为此,志丹县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式县城”等荣誉称号。
缓老建新,合理布局城市框架
志丹县城建局曹生贵局长向记者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开辟新城、缓解老城、梯次建设、全面发展”的总体城建思路,结合县城固有实际,开辟了改建结合、稳步
拓展的崭新格局,建设规模和管理水平,应该说在陕北乃至全省都是少见的。
老城改造稳步推进。志丹县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着力改造旧城面貌。先后改造和开通了省道303线二级过境公路;治理了城区居民巷道12条;投资过亿元改造了昔日污水横流、杂乱无章的城隍庙沟和前桥沟;改造维修了三条主街道;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全面启动了城区片段改造工程,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建筑,如社会事业综合大楼和农业综合大楼等;投资2亿多元,实施了县城河堤建设工程和河滨路建设项目,高标准建成了集商业、广场、绿化、休闲为一体的河滨路,极大拓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县城整体品位。
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志丹县从抓规划、抓龙头入手,全面拉大城市框架,县城面积由原先的5.4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如今的16.4平方公里。明确了城市定位,优化了城市布局,城北为文教区,城南为工业区,城中为商业行政区。进一步明确了拆、改、建的思路。完善了城市功能,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和充实了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内容。新建的灵皇地台住宅小区,建设用地35公顷,可容纳5000多人,极大改善了县城居民住宅环境;城北教育区新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保安中学,总占地119亩,总投资13823万元,设施现代化,功能全覆盖;城南建成了陕北最大的山体窑洞群、建材市场,高标准启动了石油企业自建高层住宅楼和城南新型社区以及各类公共服务项目。此外,又新建了志丹县工
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
惠民为本,人居质量显著提高
5年来,志丹县围绕建设通、亮、绿、美的现代宜居城市目标,坚持“便民之需,为民所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从城区居民最想、最盼、最需解决的事项入手,着力在棚户改造、巷道治理、城市功能完善、绿化美化等重点领域下功夫。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用事业蒸蒸日上。早先的志丹县,人们都知道三马路和303省道沿线一度曾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尘土飞扬,泥泞难行,居民生活环境一言以蔽之曰“赃、乱、差”。2007年,志丹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改造三马路和303过境省道,将过境公路移至周河对岸,削山搭桥开辟了一条宽约20米、长约10公里的平坦大道,尽最大努力让利于民,让广大群众从改造中得到实惠。为城区较为偏僻的沟坡住户硬化了路面,修通了上、下水,新建了公厕,使房价由原先的每平米1000左右迅速攀升至每平米3000元左右,土地出让金大大提高。5年来,志丹县遵循“让利于民”的原则,在城区先后兴建了4.2公里的县城周河段河堤防护工程、城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业综合服务大楼、宣传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完成了17处拆迁项目,涉及被拆迁单位、居民23个536户,拆除各类建筑物13.6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水平渐次提高。我们说,城市环境的优劣就是一个城市的
“名片”。为了打造好这张“名片”,志丹县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这个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全力打造陕北最佳宜居城市。他们以实现老城区“改造添绿”、新城区“留地建绿”、东西两山“连片扩绿”的建设思路为目标,实施了“五大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县城东西“两山”生态景观林、303省道百里绿色长廊等一批县级自主投资的林业重点项目。2008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5.25亿元,累计新造林5.03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0%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7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强化管理,重在坚守已创“江山”
无论是长住志丹的人们,还是外出工作的志丹人,或者是因公因私到志丹来的外地人,相信他们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触,那就是志丹县城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快了,县城变大了,建筑变高了,街道不仅变宽了,而且越变越干净整洁了,往日笼罩在县城上空的黑烟没有了,空气变得清新洁净了。这是志丹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强化城市管理所取得的必然成效。
志丹县着眼全局,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几年来,共新建城乡垃圾屋、垃圾池200多个,购置环卫保洁车辆33辆,城区垃圾实现了袋装化管理。投资200多万元,在城区新建五组式垃圾中转站2处。突出重点,狠抓城市治安及交通秩序,整顿市场门店经营秩序,规范组建专门执法队伍,加强“六小”行业管理,规
范其经营行为。注重特色,全面实施市容装饰工程,新安装社区路灯275盏,大型投光广告牌、霓虹灯门牌120余块,高标准建设了城南、城北广场电视幕墙,亮化山体景观亭12个,城区亮灯率达到95%以上;投资2990万元,实施了县城山体亮化景观工程;投资1.5亿元启动了周河水景观工程,逐步实现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目标。
如何坚守来之不易的“江山”,把已然形成的高标准城市管理模式持续运行下去呢?志丹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志丹县城区市容管理办法》、《志丹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达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目的。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抓,各个部门分段承担,落实岗位,责任到人,全力维护路灯、电杆、草坪、地砖、林木等城市公共设施,增加人员,配备设备,加快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做到全天收集、日产日清。一位在志丹县工作生活了40多年的老同志说:“我到志丹县40多年了,变化最大的就是最近的这几年。现在的志丹县城,破旧的周河两岸变成了整齐的石帮畔和汉白玉石浇栏杆,荒滩变成了草坪和花园,窄小泥泞的街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和柏油马路,新的县城真可以说是青山环绕、碧水流光啊”。
如今的志丹县城,一幢幢楼房拨地而起,一条条街道赏心悦目,一盏盏星灯流光溢彩,一簇簇绿树红花摇曳生姿……过去的五年间,志丹县的城市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放眼望去,志丹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路更宽了,街更净了,夜更美了,人更富了。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不断改写;人民的生活如沐春风,一日千里。
志丹县城,你这陕北高原的靓丽明珠,可不要太耀眼哟!B⑧
——“走志丹,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七
柴志应 曹东良 本报记者 张兴源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乡村公路绿化工程。该县在乡村公路绿化上坚持“谁修路、谁绿化、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全县在2010年绿化乡村公路19条,196.2公里。油区井场道路绿化工程。志丹是石油生产大县。在开采资...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