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修修补补的流年岁月 记者杜方远

延安日报 2013-06-20 23:03 大字

听着大学生帮他分析生意清淡的原因,刘作斌尽管听不懂,可心里乐开了花。

“全家一亩多薄地,哪活得下去?跑延安来讨生活,像逃荒,更像逃命。”今年63岁的修鞋匠刘作斌说。1993年,从绥德只身来到延安,石匠手艺平添了些许谋生的底气。哪知,随即查出患上了冠心病,谋生的压力滚滚而来。他笨手笨脚地干起了修鞋的行当,这一干就是20年。

从这所高校走出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享受过他的修补服务。偶尔有早年的毕业生路过

他的摊位,跟他打招呼:“啊呀,你还在干老本行啊!”他就会“高兴好多天。”

在纷乱的人海里,谁会在意一个修鞋匠的存在呢?

“下午来前,还思量了一会,担心鞋匠没来呢!”数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肖红说。“他手艺好,收费也不贵。平时包啊、伞啊坏了,自己修不了的,就得来找他。”

“有一次,在绥德看病,居然有人给我打电话要修鞋。”老

刘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高档鞋,修补难度大,别人做不了。”老刘这样总结他的生意经:“小手艺活,也不能太计较钱。修鞋见贫富,生意靠人品。有些学生拿来的鞋,破得没必要修了,如果再计较那点钱,就没意思了。”

就靠了这门手艺,他把儿子供到了上大学,帮衬到了儿子就业成家。去年,他送走了父亲,九十岁的母亲还健在,负担虽说比过去轻不少,但生活的压力还是蛮大。大概从四、五年前开始,修鞋越来越不挣钱了。现在做啥手艺活都比这个强。以前修鞋生意红火时,一年能挣一万五、六,现在才五千左右。原来,这行当最多时有六、七人,现在都改行或不做了。

“现在人有钱,鞋质量好,

破了没人修。”老刘持这观点。对此,大学生们不这样看,并帮他分析原因。肖红认为,虽说现在大学生攀比心理比较严重,但鞋子修与扔,基本与节俭无关,恰恰与审美观有关。大四生颜梦娜说,她宿舍的人鞋烂了都修。倒是男生们很少修,情愿扔了买好的。这大概是因为女生更爱美,喜欢穿的鞋烂了情愿修也不想扔,男生更注重实用耐穿吧。大三的杨思菲说,大学生消费观受社会的影响不太大,大家更看重的是能力,而非钱、权背景。在她看来,物质上的贫困带给人的伤害是可以克服的,精神上的伤害如交流壁垒,难以形成共同语言等,更难消解。

听着大学生们帮他分析生意清淡的根源,老刘一头雾水,“嘿嘿”直乐:“听不懂啊,不识

字,没文化啊。”

肖红说,人老了,有门手艺,摆个摊,给自己打工,自由而充实,真好。至于,修鞋摊位是否影响市容,她笑着说:“不好说呢,持中立态度吧。不让摆摊,总得给划个地方吧。没收、罚款、驱赶,不是个办法。”老刘的修鞋机,至少被城管没收了三台,每台二百多元,他没去求情找人。“有一次,他们一次收了三个人的机子,去要,还要给人家四、五十元。最后,我被逼到这个院墙边了,这下不怕影响市容吧,好久也没人来赶我了。”

下雨,他怕;下雪,他怕;生病,他怕。但他更怕的还是被驱赶。

新闻推荐

服务从心开始

本报讯(记者强国峰)“我们将秉承‘专业、快捷、便利、贴心\’的服务理念,坚持‘服务从心开始\’,让服务更加人性化,提升后发力和持续力。”在“6·16”中国人寿客户节上,中国人寿财险延安中心支公司副...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