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洛水之滨的一处“繁华变迁” ——走进重点革命老区村甘泉县道镇行政村

延安日报 2014-11-05 22:39 大字

现在的村子

道镇的枣园

本报记者张改玲高瑞

“那时村子北边有条河,水量很大,它和村东迂回婉转的洛河(古称洛水)一起将村子半包围,靠两座石桥,村子与外界相通,虽然每户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清贫,却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滋味。1935年部队来时,淳朴的村民给士兵提供吃住,送孩子参军,那时人们只盼着能过上好日子。”这是老人们印象里的老道镇行政村。那一年,道镇行政村还未改名,仍叫“道佐铺”,那一年,红十五军团曾在此驻扎,布置打响了直罗战役、榆林桥战役。

如今,79年过去了,红十五军团曾住过的几孔窑洞仍留有革命岁月的余味,洛河依旧静静地流淌,但道镇行政村却早不是以前那个贫穷不起眼的小村子,村民借着发展契机,依靠勤劳双手,把它变成了洛河之滨一个“繁华的小村庄”。

那时,村民很穷

道镇行政村是道镇镇政府所在地,下辖两个自然村,有农户206户,923人。该村位于210国道西侧,“包西”铁路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9月24日,记者在道镇行政村一处半山坡上,见到了1935年红十五军团曾住过的地方,5孔被保护起来的破败窑洞依然屹立,述说着过往。

1935年,劳山战役后,红十五军团挥师南下,军团部驻道镇行政村(时称道佐铺),红十五军团连续作战,在榆林桥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消灭国民党东北军107师5个营,俘虏了敌人加强团团长高福源,当年10月,又两次重创东北军。榆林桥战役结束后,红十五军团留下八十师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甘泉县城,主力南下富县羊泉塬,继续扩大战果。11月5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抵达道镇史家湾村,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红十五军团司令部,研究部署了直罗战役。

说起那时的道镇行政村,85岁的张百华总是在重复一个词,那就是“贫穷”。“那时村里只有一百来口人,大家都住土窑,日子过得很穷,阴天下雨都是光脚下地干活,玉米面和小米就是最好的吃食,但人们朴实有干劲。红十五军团来了之后,村民热情地邀请士兵去自己家里吃住,把一年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全拿出来给士兵吃。后来周四明等十几个村里的年轻人都参军到了红

十五军团,跟着部队打仗去了,最后全部都牺牲了。”张百华边回忆边向记者感慨,“如今日子太好了,出门方便,住的吃的也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虽然跟着大儿子生活在农村,但生活条件便利,我终于过上了父辈们盼望了一辈子的好日子。”

张百华感受到的变化,所有道镇行政村村民也都感受到了,借助便利的交通和政府提供的各种发展契机,道镇行政村村民早已不是当初的贫穷模样。

蔬菜大棚和水果产业让村民钱包鼓了起来

道镇行政村地处甘泉南大门,有着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地平整,光照充足,很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和林果业。甘泉的大棚蔬菜在全市一直很有名,有耕地1200多亩的道镇行政村已有15年的大棚蔬菜种植历史,如今,村里有50多户人种植大棚,有高效标准化大棚12座、大弓棚45座,成了甘泉县乃至全市都很有名的蔬菜大棚产业示范园。

9月24日下午,记者在一座高效大棚里遇到了正在侍弄草莓苗的茆永军,36岁的他已经种植大棚4年了。茆永军告诉记者:“2010年,我来到这里承包了3个大棚,和父母妻子一起管理,一个棚一年种两茬,春季种西香瓜,秋季种西红柿,一个棚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供养两个孩子和家人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前段时间我专门去外地考察了一种日本的新品种草莓,回来就育了苗。”顺着茆永军的指引,记者看到育出的草莓苗已经很高,很快就可以种植。

据茆永军讲,道镇行政村种植大棚的农户基本都是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光大棚一项一年累计收入就近500万元,近几年蔬菜灾害少,菜价稳定,农户的收入也是节节攀高。

虽说蔬菜大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没种大棚的村民也没闲着。近几年,村里以桃、枣为主的水果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尝到了水果产业的甜头,收入也年年增加。据村民申善义介绍,2008年开始,他种植了20亩日本大红桃,桃园好管理,收入也不错。“今年的桃子早早就被从包头来的客商买走了,一斤2元,我20亩桃园卖了近20万元,还不算卖桃苗的收入,现在我们村村民都成了种桃能手,一看我们卖了好价钱,收入不错,其他村也都开始效仿,纷纷种桃。”申善义满脸喜气地说道,除了种大棚、种桃,一些村民也种枣,并与周边村子形成规模产业,“日子越来越幸福了,有地种有钱赚,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这成了村里人最自豪的事。

各项生活条件便利了吃水却成了最大问题

收入不断增多后,村民的居住条件和文化生活也都有了大改观。镇政府对旧街的改造、300多套廉租房、灾后重建房的建成,让村民们住新房的愿望成真。随着道镇休闲文化广场及公园的建设,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白天去侍弄大棚和果园,中午累了就下馆子吃,晚上干完活还能去广场上看大家跳广场舞,凑凑热闹,日子过得比以前滋润多了。”村民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感慨。

因为道镇镇政府就在村里,不断发展的镇子给村民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吃水就是其中最棘手的一个。

目前,道镇行政村加上镇上人口有3000多人,村里除了30多年前建的两个小水塔和2009年新建的一个稍大点的水塔外,再无其他供水设备。据道镇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高世平介绍:“村里水塔引的是山里的水,水源不是很足且水质也不好,现在3000多人用水就已经很紧张了,但镇子5年内预计人口会达到8000人,那时如何吃水,真成了大问题。现在开始寻找新水源、再建水塔成了迫在眉睫的事,但因资金不足,这事一直被耽搁了下来,因为水不够、地势高,村里现在还有45户人家没通自来

水。”高世平的担忧也是道镇行政村很多村民心中的担忧。

果树种植户的小愿望

道镇行政村村民的桃园、枣园虽然年收益可观,却也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无自然灾害时,大家可以安安稳稳地见到收益,但一旦遇到灾害,村民就要面临没收益的危险。

桃园种植户申善义告诉记者:“村里有560亩桃园,还有一些枣园,但现在都是自发的小打小闹,而且延安地区桃枣等果树的种植面积远没有苹果的种植面积大,年头好就不说了,一旦遇上暴雨冰雹多的灾害年,桃子和枣大大受损,我们就没什么收入了,若是能改成大棚桃园和大棚枣园的话,农民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希望政府能像管理苹果产业一样管理桃、枣产业,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和风险”。

道镇镇,是甘泉较大的一个镇,第三产业也让很多村民富了起来,好日子让村民的精气神儿大不一样,村民的脸上也都洋溢着喜气。站在红十五军团曾驻扎的半坡上放眼望去,整洁干净的道镇新街非常漂亮。79年来,破旧的村落在不停歇的发展里旧貌换新颜,也许唯有村旁历经岁月沧桑仍静默不变的洛河能说得清这小山村的点滴变化,也只有它曾不分昼夜地感受着这个小山村细微却真实的“繁华”变迁。

新闻推荐

免费营养餐安全又健康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蛋奶工程”,到如今的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加餐实施,甘泉县始终坚持精心组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推进“营养计划”的有效做法,确保了全县21所中小学校9862...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