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大地换新颜 鼓乡群众富起来 安塞区退耕还林小记

延安日报 2019-09-04 11:41 大字

?▼村民刘高明向记者介绍苹果产业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初秋时节,记者随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及退耕还林20周年主题采访团沿包茂高速向安塞区驶去,满目青翠让人应接不暇。

和陕北的众多县区一样,曾经的安塞区,黄沙弥漫、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斗转星移,随着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安塞的实施,沿河湾镇方塔村也迎来了新生,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旧模样了。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欣赏着沿途的美景,记者来到方塔行政村高石寺村,此时正是嘎啦苹果成熟的季节,果园里处处可见果农忙碌的身影。

在一处果园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摘嘎啦苹果的种植大户刘高明,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有20多亩山地,在退耕还林之前,地里种的全是粮食,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到年底也没多少收入,家里仍然很穷。

“究竟种什么能够摆脱贫困?”刘高明像其他村民一样,思索着。

最终,刘高明决定种苹果。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刘高明共退了40多亩山洼地,栽了生态林。剩下的20多亩好一点的地,刘高明全部种了苹果树,并依靠苹果有了较高的收入。

方塔村像刘高明一样在苹果上发了财的还有村民白志政。白志政从2002年起把家里的30亩退耕地种上苹果树,使这些山地从以前的广种薄收,到栽果树后每亩收入可达4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方塔村自1998年承担退耕还林任务以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现在方塔村共有苹果园2470亩,全村138户601人,家家户户都有果园,人均苹果面积4.2亩。如今,大家谈的是苹果,想的还是苹果,好的年份,该村仅苹果一项,就可实现总收入1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去年,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4500元,是安塞区靠林果实现脱贫的典型村。

在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塔村、白坪街道办大西洼村、高桥镇南沟村……他们从退耕还林到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而让一个个镇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华丽蜕变都是安塞区退耕还林、脱贫致富的缩影。

截至目前,安塞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2.3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4.78万亩,荒山造林54.9万亩,封育2.7万亩,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13.3亿元,涉及8镇和3个街道办,117个村、3.1万户,全区有98%以上的农民受益。2008年—2015年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补植补造任务23.25万亩,其中补植17.38万亩,补造5.87万亩。完成国家下达该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5.5万亩。

安塞区退耕办主任白孙宝说,安塞区退耕还林实施20年来,改变的不仅是山川大地的面貌,更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安塞的山青了,水绿了,民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昔日贫瘠的退耕地现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聚宝盆”,而绿水青山也取代了黄土泥沙,成为了安塞区新的绿色名片。而像刘高明这样的苹果产业户,依靠苹果摆脱贫困,进而走向富裕日子的人越来越多,幸福在鼓乡大地上不断地蔓延……

新闻推荐

南沟村:见证敢为人先的蜕变之路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本报记者程立忠8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