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各界导报 2019-09-04 01:13 大字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演员们在表演安塞腰鼓

记者张姣姣

连片的苹果树、紫色薰衣草花海、热带风情植物……走进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放眼望去让人赏心悦目。8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延安市安塞区,探寻南沟村拔穷根脱穷帽变化奥秘,品味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民间艺术魅力。

“果树认养”开辟售果新渠道

据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2014年前,南沟村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这里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调侃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穷则思变。2015年,南沟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帮助村民创业,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园区由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总规控面积24平方公里,总投资19.68亿元,自正式开园以来,园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我们采取‘果树认养’的方式,开辟了苹果销售的新渠道。”张光红说,现在只要花三百元就可以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它一年的采摘权,等到收获季节,香甜味美的南沟苹果便可送到“认养者”手中。“果树认养”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问题,也提高了农户收入。

“三变”变出“白天鹅”

拔穷根摘穷帽,南沟村探索出了一条围绕人、地、资金、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的“三变”改革之路,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群众脱贫的新路子。

今年54岁的张志莲因病致贫,她和老伴都有慢性病,“三变”改革中,她将家中12亩土地入股到公司,她和老伴都被苹果示范园聘请为清洁工,收入也增加了。张志莲说:“如今我和爱人的工资能包住家里的日常开销和治病买药。果园今年已经挂果,每年还可以得到收益分红,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三变”由原来的“三难”到现在的“三大跨越”:即由一个偏僻落后的拐沟村,发展建设成延安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村;由一个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发展成班子坚强有力、村集体经济每年有12.4万稳定收入的经济强村;由一个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贫困村,发展成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的富裕村,南沟村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变。

发展文旅产业决胜脱贫攻坚

在感受南沟村华丽蜕变后,记者走进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品味民间艺术魅力。

“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绘画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已成为安塞的“五张名片”。2018年以来,安塞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着力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走出了一条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农旅深度融合促脱贫的新路子,文旅产业已成为安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目前,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已经开始试运营。截至目前,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累计演出53场,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在几个文化村的带动下,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6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长311.5%。

新闻推荐

安塞检察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力度

本报讯(王延峰李璐)8月16日,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积极沟通,以区教育局组织召开全区教职员工培训大会为契机,组织教职员工学习了...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