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延安日报 2014-06-29 10:20 大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

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地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

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

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上升到对文章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坪桥镇中心小学杨晓春

新闻推荐

好男儿当自强下岗再上岗——只为职工能乐业安居

(上接第一版)张志强原本是安塞县运输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1998年,因企业改制,他不幸成为一名下岗职工。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或无所事事,而是走街串巷寻求机会,试图再谋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