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绂会与毅齐书院

雅安日报 2022-03-21 15:45 大字

毅齐书院旧址 黄玉驰 摄

麟绂会是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即使是万能的网络也未必能找到它的踪迹。但按清光绪初年贡生朱启宇的说法,荥经“各乡之有麟绂会,由来旧矣”,唯他所居之宝峰后聚坝“独缺此典,未免欠然”。所以他发起捐资活动,在兴佛寺兴起了麟绂会,并作《兴佛寺麟绂会碑记》。

麟绂会由来

如今,碑已不存,碑文载于《荥经县宗教志》,意思是说,孔子集圣之大成,自汉以来,服其教,畏其神,如万壑朝宗,众星拱北,代复一代,备极尊崇。到了明朝中叶,洋教流入,“逞彼机械,挟彼势力,欲踰日月而毁宫墙”。但经过长时间的传教实践,才发现“我孔子真无有与并者”。他认为,“今彼政治家言多与官礼合,教育家言多与学祀合,心理家、天演家言多与中庸理运合,且谓五百年后,孔教当遍行地球,而为万教之统宗”;“孔子永为万国之师表,中华永为五洲之冠冕”。

绂,古代系印章的丝绳。麟绂,源于晋人王嘉《拾遗记?周灵王》中所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这个故事大意是说孔子将生时,有麟降临其家,并口吐玉书,大家都知道这是灵异之事,便将绣绂系于麟角之上。后来鲁国有人在大泽挖得此麟,系角之绂尚在,送与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涕泗滂沱”。

由此观之,“麟绂会”其实就是祭祀孔子与研修儒学的场所。在“打倒孔家店”之前,是一个地方常态化的工作,有固定的仪规,有专职的官员负责此事。翻阅民国之前的地方志书,几乎都有专章记载,有的归为学校类,有的归入礼仪类。称作“麟绂会”,似乎仅在荥经所见。

朱启宇,字芙舟,清光绪初年贡生,毕生致力于教育。曾在打箭炉(康定)、蓬溪县官署执教。在打箭炉时,由于他知识渊博,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得当地人士好评,世称“桃李满炉关”。清光绪后期,朱启宇回到荥经,在多地设馆讲学,门生众多。荥经知名人士黄汝鉴、谭创之、姜树文等,都是他的学生。现在他留给我们的,主要是清光绪年间所著的《荥经县乡土志》。

兴佛寺前的字库塔 周安勇 摄

兴佛寺字库塔

兴佛寺位于花滩镇齐心村,这是一个传统文化遗存丰富,且都有载体的地方,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兴佛寺是其传统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

兴佛寺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属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十二根高大的石柱和精致的柱础,其镂雕为一方之胜。所刻内容多为传统折子戏,如《断机教子》《五台会兄》《三英战吕布》等。据说,石匠们在雕刻时,边演、边唱、边刻,将自己的心境融于工艺之中,因而所刻作品生动自然,形态逼真。

朱启宇在兴佛寺讲学时,曾作《馆兴佛寺》记之:“结馆依山寺,飘然远俗尘。林深常欲雨,寒积不知春。一犬吠云外,群莺啼水滨。桃源风景似,且喜世非秦。”

兴佛寺寺外石阶旁边,立有一个四层高的字库塔。二层焚烧字纸,内有底洞,灰烬由孔洞落入底层。三层为记事碑,民国年间所立,记录了兴佛寺从明至清的建设情况,四层为刹尖。从材质与风化程度来看,三层属不同时期的构件,刚好融合在一起;从所处的位置来看,摆放的也较为随意。

旧时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瞎眼,受到惩罚,于是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尤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更不能随意丢弃,即使焚烧字纸的时候也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实施,还要行专门的礼仪,并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这就是字库塔。于是,这里有了曾经烟火袅袅的鼎盛,有了曾经文生焚烧字纸时的虔诚。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到,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纸于篓中,再背到字库塔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

自仓颉造字始,中华文明历无数劫难而不竭,就在于国人对文字的尊崇;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书写不再艰难,白纸黑字,承载了文化的担当,这种尊崇与担当,被后人以字库塔形式传承下来。透过文字,可晤先贤,可启来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乃至后来佛教的普度众生观,都和谐共处一宇。盛世而兴,乱世而废;兴兴废废,总能薪火相传,绵绵不绝。

毅齐书院往事

在兴佛寺旁边,一座古老的民居,静静地伫立在寂寞的山村。同大多数乡村老宅一样,没有喧嚣的人气,没有敞亮的厅堂,只有一两位老人,斜靠在廊柱上,沐浴在初春的斜阳里。这就是李世林的老宅,也被称为毅齐书院。

76岁的李定辉,曾任齐心村支部书记20年。据他说,清朝乾隆年间,其先辈李松森、李荣魁叔侄,千里迢迢,由福建省汀州府(现龙岩市)武平县来到荥经,时间距今近三百年。千里迁徙中,除生活必需品外,还带有一些书籍,在颠簸中作为一种精神慰藉。落户荥经米泰坝后,虽事农商,不忘兴学。经过“松、荣、吉、万”四代人的努力,到“世”字辈时,李世明、李世贤、李世禄、李世林四兄弟,或办铁厂、或经商、或为地主,致家道殷实。富有,不仅是资产,还有文化。书房,是家族会客的主要场所。当书累集到了一定数量,他的曾祖父李世林觉得应该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便在这里设立毅齐书院,延师教育家族子弟及周边好学之人,也吸引一批荥经的文化人士来此讲学论道。在他的记忆中,家里人仍称之为“书房”,外面来的先生称之为“书院”,周边的乡邻则称之为“学堂”。“毅”,是说要有恒心、有决心;“齐”,是要兄弟齐心、共力。这可能就是后来将此地命名为齐心村的原因。

到了清末、民国,社会处于一种动荡和变革时期。当人们为生命、为生计奔波时,毅齐书院也渐行渐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本质改变,教育成为发展的基础,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福利,当“有教无类”成为现实的存在,传统的私塾、义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成为家族或地方文化的记忆。只有字库塔,在阡陌交织的乡村里,伫立起对传统信仰的守望。

周安勇/文

新闻推荐

“围木成炉”技法 冶金史中的活恐龙

在荥经县花滩镇人民政府办公区围墙外,一个巨大的水塔立于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塔用青砖砌成,塔梯腐朽,蛛网封闭了塔门。这...

荥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荥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