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木成炉”技法 冶金史中的活恐龙

雅安日报 2022-03-07 10:48 大字

在荥经县花滩镇人民政府办公区围墙外,一个巨大的水塔立于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塔用青砖砌成,塔梯腐朽,蛛网封闭了塔门。这是建于1969年的荥经铁厂的旧址,而立于此的水塔是荥经曾经辉煌的冶铁技术的见证者。

泸定桥用铁来自荥经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得最早而又最长的一座桥梁。它不仅以川藏交通要衢、军事要津著称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而驰名中外。

但你知道吗,泸定桥的建成,与荥经息息相关。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连接两岸的13根铁链、12164个扣环,及落井中的长扣,用铁40余吨。铁自荥经来。

汉藏自古有往来。唐代开始,出现了以马易茶的互市活动。明以后,打箭炉(今康定)发展起来,川茶源源不断地由此进入西藏。康熙初年,打箭炉已是汉藏间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每年经此发往西藏的茶包多达八十余万包。

但是,深切在二郎山和贡嘎山之间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入藏道上的沈村、子牛、烹坝三渡口,只有靠溜索或牛皮船来解决,交通极不方便。

1939年,孙明经拍摄的荥经人成铁厂用“围木成炉”技法炼铁

如今立于荥经县花滩镇荥经铁厂旧址上的水塔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边茶运输需求,保障川藏道上的军需供给,建桥成为必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巡抚能泰向康熙奏请建桥,康熙非常赞同,“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

面对大渡河上的激流深壑,铁索桥这种形制成为唯一选择。

建铁索桥当然要有铁,与泸定一山之隔,冶铁业发达的荥经,自然成为泸定桥所需之铁的供给地。

泸定桥的铁链由生铁制成,易锈蚀断裂,故采取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办法。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1950年,泸定桥发生了十次大的故障,维修用铁全都来自荥经。

“川康考察”应运而生

1939年,在抗战的烽火中,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西康”,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从1905年赵尔丰《平康三策》中提出建省构想到成立,历时33年。1955年,西康省撤销,仅存16年。

西康,省界咽喉,物资运输要道;西康,资源丰富,开发滞后;西康,能为抗战到底提供支撑。如何开发,这就需要调研。于是,各种名目的“川康考察”应运而生。

1939年5月,以李璜为团长,黄炎培为副团长的“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到达荥经,荥经县商会会长、铁业公会主席、人成铁厂业主刘益斋,就荥经铁矿的蕴藏、开采、冶炼、铸造等,作了详尽介绍。李璜赞“荥经煤铁旧知名,茶叶输边赤有声。”黄炎培留下了“荥经之水,岩石嶙峋;荥经之城,空气氤氲,赤铁褐炭天所珍”的诗句。

1939年8月,民国政府教育部组织的“川康科学考察团”来到荥经,就是这次考察,中国早期著名摄影师孙明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近年来,他的后人陆续将这次考察的资料整理成书,这为我们了解那时西康,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8月5日,孙明经一行到荥经县双江(今花滩镇)考察,路过相岭河上新建的铁索桥时,留下了一幅精妙的照片。这座用12道30毫米直径的钢筋做桥身的桥梁,名叫钢筋桥。那时,泸定以东激流上修建的铁索桥,基本上是这种桥。

孙明经拍了很多桥,有雅安的石拱桥新桥、天全思经的独木桥。但他最关注的是铁索桥,有天全禁门关桥,有荥经康宁桥、双江桥、泸定的泸定桥等,这些桥都是多角度、多场景的拍摄。在雅安至西藏的遥遥天路上,河壑纵横,要让天堑变通途,以当时的技术条件,铁索桥是唯一的选择。

当看到背负100多公斤边茶的背夫们,以冲刺般的速度冲过荥经之康宁桥、泸定之泸定桥时,那因承载着背夫们沉重的脚步而铿锵作响的铁索,告诉了孙明经什么是“边茶生铁”。

“围木成炉”的真相

荥经何时始有铁的生产,无从说起。20世纪80年代初,曾家沟战国墓群中出土了一件铁斧,“宽刃,略有肩,上端长方銎,竖直装柄。长7、宽6厘米。”这是荥经发现最早的铁器。是本地生产的还是外地传入,至今没个说法。

《荥经县志》(1998年版)记载,清光绪初年,邑人牟老典于大矿山兴办铁厂,冶炼生铁和铸锅。1940年,西康省建设厅雅属铁矿工业管理处在烟竹设立华西铁业公司,这是荥经最早的官办铁业。同时,荥经县内铁商巨头则合资成立西康省铁业公司,旗下有康镕厂、康冶厂。

孙明经在荥经不仅拍摄了各式铁索桥,还用极大的篇幅拍摄了从铁矿石运输、初加工,到炼铁、出铁、称重、入库的全过程。

一般情况下,炼铜需要1100度的高温,炼铁则需要1700度。从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人类探索了近千年,终于找到了办法,一是多孔高热燃料,二是能产生强风的风箱。

我国有文献记载,古人曾用木头围成炉子炼铁,称“围木成炉”。木头能承受一千多度的高温?简单地想,确实不可能。这个记载就被认为是误记、伪记。

而孙明经拍摄的人成铁厂的一张照片里,炼铁炉的底部修筑在地平线以下,利用水力推动的鼓风器产生强大气流,高速吹进炉膛内,使多孔、质地坚硬的“钢碳”(木炭)迅速燃烧,产生出1700度的高温,铁质熔化流到炉底,工人用长铁钎打开炉底的出铁口,铁水流入模具,凝固为板状产品。

这就证明当时的荥经,确确实实就是应用了“围木成炉”技法。这被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地质学家翁文灏称为“我国冶金史中的活恐龙”。所谓“围木成炉”,并非用木材直接做炼铁的炉子,而是整个炉体都是用耐火石砌成,在其四周用木柱箍紧,防止爆塌。

为此,孙明经专门拍摄制作了一部15分钟的《铁矿金矿》纪录片,并配文解说:“荥经铁厂遍全县,县境内有铁索桥十五座之多,象征其产铁之富。冶炼步骤:先将采得之菱铁矿(碳酸铁)敲碎,加以煅烧,使放出碳酸气,而成熟铁(碳化铁),然后以木炭为还原剂,将熟铁与木炭间层叠置于鼓风窑内,鼓风器利用水力发动,烧炼后,使氧化铁还原而为铁。铁因受高温,铁液乃溶化渗至下部,而铸成生铁板,每块重三十天平称,铁则趁热倾入水中淘洗,以收回所含之铁。”

荥经铁业繁华不再

蹚过米溪河,寻找到孙明经拍摄的位置,捧着《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一书,按图索骥。炉基还在、出铁口醒目,人成铁厂的概貌浮现在眼前。

浓烟滚滚,木杆高耸,一片茅棚下,风箱轰鸣,炉火熊熊;背炭的、运矿的、贩铁的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这情景如同王朝治《荥经七问》所描述:“洪炉鼓铸,结构千寻。砌石成基,作配遥岑。水滔滔而引堰,烟杳杳以天阴。飞廉助扇,丰隆遥临。厢声震雷,玉液波淳。光晶莹而混白,净渣滓以纯青。”

文字很精彩,现实很骨感。资料显示,1942年,荥经有铁厂、锅厂10余家,土炉20余座,年产生铁1300余吨,铁锅30多万公斤。产品除供雅属地区外,远销宁属及洪雅、夹江、峨眉、彭山、丹棱等地。

就是这样的数据,却是荥经铁业繁荣之最佳年代。就是这样原始的生产方式,却是中国工业化的雏形,制造业的肇端。所以,孙明经在他的纪录片中说:“铁——西康产铁为宁雅两属。宁属之铁蕴藏极富,且为铁矿中最佳之磁铁矿,含铁成分最多,该区将来开发后,当可为我国西南重工业之基础。雅属铁矿多为菱铁,品质次优,但以矿区附近产燃料及耐火石,且水力取给便利,而土法技术又早有成规,放在建省之初期,其地位甚为重要。”

1969年,荥经铁厂在花滩坝杨家拐大办钢铁旧址上破土动工。这可是当时荥经县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下设采矿、采煤、冶炼三个车间,高峰时期有职工500余人。但这个厂一直就没有景气过,一个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洋高炉”,从1971年投产到1980年关闭,9年累计生产生铁16365吨,年均只有1000多吨,仅比民国时期的土炉子略高一点点。

关闭后的荥经铁厂,队伍解散了,厂房拆除了,厂址已作它用,只在它背后的台地上余下一座高高的水塔,在时光的风风雨雨里,淡定自立。

周安勇/文

新闻推荐

提供春节消费福利 荥经向全县人民发放消费券

四川经济日报雅安讯(廖诗雪李航记者程强)春节将至,年味愈浓。1月6日起至2月15日,荥经县人民政府将向全县人民发放消费券,在做...

荥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荥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