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四川农村日报 2022-01-13 00:53 大字

鸟瞰万年村。黄刚摄

当时煤矸石倾倒山涧,河水变成黑色,人畜无法饮用。万年村和荥经县一样,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问题。

2015年,陶用湖离开工作15年的煤矿,担任万年村村主任。他想带着村里人一起想办法脱贫致富,但习惯了靠山吃山的村民一时间未能转变思路。

今年47岁的徐思林只读过初中,十几岁就在附近的煤矿干活,空闲时也加入“跑山人”的行列。“跑山人”是村里人对伐木工的形象称呼。

20多年前,森林覆盖率超90%的龙苍沟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过,每户还有10亩左右的人工林可采。靠着一身力气,徐思林每年能为家庭增收2万余元。“日子勉强过得去。”徐思林说。

改变源自2017年。这一年,四川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荥经48.7%的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万年村也在试点范围,按照“人退猫进”的思路,村里的水电站、煤矿、木材厂都被关停。

在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下,曾经以工业著称的“荥老大”顿时陷入困顿。万年村很多村民也因此失去收入来源。

“像徐思林一样,很多村民放下锯子、铁铲,苦着脸下山了。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大熊猫和我们抢饭吃。”陶用湖说。

如何带领村民找到新的发展产业,让大家有饭吃,成为村“两委”首要考虑的问题。

转型第一步和大熊猫一样“吃竹子”

“我们计划在村委会旁边建一个大熊猫集市,大妈的草鞋就更好卖了。”

正当徐思林为将来发愁时,一项政策送到家门口:村里按照每亩200元的奖补标准,鼓励全村人种方竹。

方竹笋是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遍布荥经。东晋人郭璞在其所注《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邛崃山,在汉嘉严道,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这段文字被认为是有关大熊猫栖息地的最早文献记录。

汉嘉严道,就是今天的荥经县。

村民司空见惯的方竹为何能成为致富的产业?“过去对方竹的利用率很低,村民不懂管理,竹子越长越差。”陶用湖和村干部走家入户,讲政策、谈发展:从县到镇到村一条心,将山间坡地等低效林充分利用起来。

徐思林心动了,当年就整理出屋旁的20亩地,在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下,精心栽下一片方竹。经过几年生长期,徐思林家去年仅竹笋就卖了3万多元。“再过几年竹笋全部可采,收入将翻番。”徐思林说。

2019年,村集体又建了一座日处理3吨竹笋的加工厂。加工厂收购竹笋,价格随行就市,村民种下的竹笋不愁没人买。

收获竹笋,方竹也日渐长成。陶用湖说,一吨方竹的竹竿可卖800元,在成都家居建材市场供不应求。

闲暇之余,徐思林的老母亲石学芬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用传统方法将竹片加工成柔韧的纤维,编成草鞋卖。

“我们计划在村委会旁边建一个大熊猫集市,大妈的草鞋就更好卖了。”从陶用湖口中听到这个好消息,70多岁的石学芬高兴之余,唱起了山歌。

2017 年万年村种下的500亩方竹,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核心方竹产业区。截至目前,通过奖补方式,万年村已累计发放奖补60余万元,新发展3100余亩方竹基地,覆盖全村45%的村民。同时,万年村规划2000亩方竹示范产业基地,配套竹笋采摘、观光步道等。

方竹产业,是万年村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村里将其称之为“大熊猫友好型”产业:背靠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一样靠“吃竹子”发家致富。

多条腿走路“大熊猫”带来发展新机遇

“他们看的不是施工进展,而是万年村的发展蓝图。”

离开徐思林家的方竹林,沿着山间公路,记者朝着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方向行进。10多分钟后,通过一条岔路,一楼一底的民宿“水云间”出现在记者眼前。“80后”老板娘方小梅装容时尚、待人热情,言谈中毫不掩饰生意红火:“去年收入20万元。”

密林之间何来小楼?原来,“水云间”是由原煤矿办公楼改建而成,矿洞就在河对岸的山体里。这座煤矿名为“荥祥”,曾远近闻名,高峰时期年产煤 20 万吨,有矿工 80 多人。2016年煤矿彻底关停,矿洞口贴上“永久关闭”的告示。

2017年,在外打工的方小梅看到附近村庄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开民宿生意红火。头脑活泛的她回到村里,凑了100多万元盘下旧楼重新装修开民宿,开业当年就有8万元收入。

“这是村里的第二家民宿,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红利,我们抢了先机。”方小梅说,90%的客人都是回头客,大家看上的就是这里的好空气、好山水。

矿洞前的厂房也被利用起来。通过荥经县招商引资,成都老板刘利冰租下厂房,利用山泉水养石蛙。“大中小的蛙都在养,四季出货,随时供应成都青石桥海鲜市场。”刘利冰透露,每年销售额有100多万元。

陶用湖说,随着污染工矿企业退出,水变清了,水产养殖产品的品质也提高了。

有致富带头人示范,万年村人主动谋发展的行动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涌入龙苍沟“森呼吸”。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定片区中,荥经县龙苍沟镇位于最南端。按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和核心控制区的划分,荥经将入口社区规划为“人猫共享”的功能承载圈层、“人猫共生”的一般控制圈层和“人退猫进”的核心保护圈层。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门户第一村,万年村意识到,“大熊猫”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发展的机遇。

像方小梅一样,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创业,也有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多条腿走路,全村去年人均收入17000元,是2016年的两倍多。

新的希望也在新的产业项目中孕育。

在龙苍沟大桥旁边,万年村温泉相关产业项目正在施工。虽然最快到今年6月才能投用,但村民王文清和几个老乡,每天吃了晚饭都要聚在工地旁,见证工程一天天掘进。

“他们看的不是施工进展,而是万年村的发展蓝图。”万年村第一书记毕涵说。

新闻推荐

法治宣传进校园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近日,荥经县法院组织干警到荥经县五宪小...

荥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荥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