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美业兴人和 幸福新村人幸福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7-18 23:58 大字

恢复重建后的上里古镇。郝立艺摄

李承霞在自家农家乐前。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7月11日,暴雨之后的雅安市雨城区,空气清新,阳光洒满大地。上里镇共和村村民景兴浩,从“侨爱新居”小区里走了出来,“这几天晚上雨下不停,今天难得出个大太阳,我去地里看看茶叶长得怎么样了。”

景兴浩所在的共和村,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规划要求,围绕“建设幸福新村”的目标,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一手协同国家侨爱基金、红十字会等援建部门,抓新村建设,一手抓好“生态文化旅游”。同时坚持产村相融,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户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新村怎么建 百姓说了算

地震中,共和村损失惨重,村民自建房屋大多开裂垮塌,全村茶叶、水稻等农业产业园区也被紧随而来的洪灾冲毁殆尽。但在震后的六个月后,占地133亩,安置农户119户,464人的共和村“侨爱新居”灾后恢复重建聚居点,开工建设,并于次年4月,全面完工。

“这么大规模的聚居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从开工到竣工全面完成,这都得益于‘村民自建委员会\’的成立。”上里镇共和村党委副书记李上说,震后的第二天,政府就运来各项救灾物资,让村民临时过渡安置。随后,各级部门就在思考如何重建,新居如何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大家思前想后,最后提出‘放权给群众,让老百姓说了算\’。”

(下转02版)

记者手记

生态雨城为你点赞

灾区干部群众自立更生、不等不靠,以科学重建为抓手,围绕民生优先,在保护生态的大前提下,创新机制开展恢复重建工作,这是雨城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在这里,看不到政府从上而下的 “大包大揽”,只有交出“指挥权”,以尊重群众意愿为主体、发挥基层群众智慧的循循善诱;看不到“拍脑袋”的冲动式发展模式,只有紧抓因地制宜的重建策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多倾听基层的声音,多谋划群众的需求,突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让雨城区的恢复重建走得稳、迈得实,也让群众对雨城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为你点赞,生态雨城!

新闻推荐

共和村有位“冯妈妈”

□本报记者刘鑫7月13日,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共和村谭鑫磊和谭鑫华小朋友家里,走进来了一位手里带着礼物的陌生叔叔。这人是谁?为什么来看我们?……两名只有5岁的小家伙犯起了嘀咕,腼腆地笑着。原来,从...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