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御天灾
(上接第一版)
在暴雨持续时,德阳市主要江河水位不断上涨,市防指根据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按照《德阳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依次启动德阳市防汛蓝色(Ⅳ级)预警应急响应和德阳市防汛黄色(Ⅲ级)预警应急响应。沿河乡镇和部分重点乡镇的自动广播站依据收到的预警信息和当时的降雨、河道水位的上升情况及时通过广播、手摇报警器、锣鼓等方式提醒广大群众及时转移避险。把暴雨洪水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迎战”8·17“暴雨洪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市、县两级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建成以来,共发出预警50余次,发出预警短信83580条,电话通知6220人次,涉及110个乡镇,成功转移避险群众25536人。
新应急救援体系实现抢险救灾零时间响应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德阳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狠抓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根据市政府六届三十次常务会议决定:由市政府应急办牵头,充分利用消防、武警等资源,成立德阳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中心。应急中心按照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等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环节的不同要求,满足本地需要,着眼外援需求,树立德阳应急形象。中心成立后,重点围绕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完善、应急物资储存与集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工作。
据统计,政府部门、学校、重点企业制定应急预案1200件,市政府依托公安消防组建了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队员人数为300人,同时挂德阳市地震应急救援大队牌子;依托旌阳区城南街道办组建了一支200人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投入装备40万元;各县(市、区)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2010年3月,市政府与德国减灾署联合举办了”第一响应人“培训。5年来,德阳市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80余次,培训应急骨干22次150人;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90次,制作画册、读本及挂图71200件;在学校、公园、体育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23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200余个,应急物资储备库7个,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已开工建设。
不论是8·13特大泥石流抢险、还是驰援雅安芦山地震灾区,德阳应急队伍总是率先出现在灾害发生地,成为了抢险救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减灾防灾模式
在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中,德阳市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思想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题、刊发评论文章、播发公益广告、举办专题展览、组织街头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等形式,向公众介绍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大力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全方位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扩大”防灾减灾日“影响。各级新闻宣传部门更是认真拟定宣传方案和提纲,组织相关媒体大力宣传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理念,全面介绍德阳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范处置自然灾害能力的重大政策措施和重要工作进展,重点普及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为”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周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真正使防灾减灾工作和各种公益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德阳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群众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力求做到”平时重演练,灾时无伤亡“,构建平安和谐德阳。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厂矿等基层单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教育活动,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并加强”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推动基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技能提高。同时,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业务研讨和培训,并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群众对预案掌握和运用能力。
防灾减灾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德阳正在上下求索。德阳也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一条有着德阳特色的防灾减灾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德阳的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河南内乡袁浩雅安地震过后,崩塌的土地正在逐渐恢复平静,废墟下的幸存者也都及时得到了救治,我们的目光也开始从惊诧转回平静,我们的关注也开始从最初的紧急救援转到正在火热进行的灾后重建。如何搞...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