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
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第3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居全省第3位……1月13日下午,记者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宣城市近年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建设皖苏浙省际交会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抓手,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苏浙深度融合、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
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宣城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是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以来,宣城市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先手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目前共有九个城市77个企业加入。“我们坚持创新优先,充分利用沪苏浙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下好创新‘先手棋’。”陶方启说,宣城市不断突出科创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
据介绍,目前宣城市5个企业参与组建G60新材料产业联盟,宛陵科创城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宁国经开区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经入驻沪苏浙企业101家,年产值30亿元。陶方启说,该市强化招才引智,共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59个,28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此外,该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
“目前,我市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第3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居全省第3位。”陶方启说。目前,该市在建的合作园区有5个,其中与浙江萧山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园企业21家,建成投产19家,浙江省委政研室专程调研,将其称之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
推动产业协作融合对接
近年来,宣城市紧抓沪苏浙产业溢出机遇,发挥“东部的区位、中部的要素”优势,持续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间合作交流,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转移。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该市全面加强与南京、杭州都市圈城市的协作,并与上海市松江区、闵行区及浙江湖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全市在建的有苏皖合作示范区、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宣州松江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5个合作园区。并依托上海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与上海光明集团积极谋划‘飞地合作’。”陶方启说。
“近三年来,我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028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719.1亿元,其中82.1%的投资项目、73.8%的到位资金来自沪苏浙。”陶方启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东向发展、一体融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建立体交通促互联互通
近年来,宣城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持续开展交通大会战、大提升,着力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加快构建与沪苏浙无缝对接、互联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陶方启介绍说,全市相继建成9条高速公路、4条连通苏浙的一级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居全省第3、第6位。
在高铁航空方面,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宣绩高铁全面开工,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将于今年开通运营,宣城市区即将进入“高铁+航空”时代。“随着宁杭高速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谋划或推进,宣城市县县通高速、通高铁即将实现。”陶方启说,该市将全面进入高速、高铁、空港、水运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时代。
据了解,宣城市坚持把服务效能提升、营商环境打造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与沪苏浙匹配衔接、标准一致的制度机制。该市在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方面,在全省率先发布动态“最多跑一次”清单,进驻政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在此基础上,该市还提出“一次不用跑、事情能办好”,建成覆盖全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目前,该市网上平台全网通办率达95.33%,并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
陶方启表示,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地理前沿,宣城市将着力对标沪苏浙,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鹏胡起记者张敬波)日前,记者从宁国市医保局获悉,该市圆满完成2020年度特殊人群城乡医保资助参保工作,全市特殊...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