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国有个约 ◆李春开

淮河晨刊 2018-09-20 17:38 大字

仿佛与宁国有个约,但到真正相见的时候,一等就是四十年。

我的老家是姜桥,淮南线铁路蚌埠站往南第一站,就是姜桥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农村小学读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地方叫宁国。

那时候上课很简单,就语文、算术两本薄薄的书,其他的也没人教。后来有个下放知青来村小代课,给我们讲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特别喜爱讲历史、地理,其中有一次提到了宁国,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他说的话,我至今还有印象:宁国虽然有“国”字,但不是国,是我们安徽省的一个县名;宁国在长江南边,属于皖南山区,路不好走。若干年后,我听到一句关于宁国交通状况的顺口溜,印证了当年老师的话:从宁国出去的路越走越好,往宁国进去的路越走越差。其实,在那些年代里,山区的路大都如此。从那以后,我对那个带“国”字的县,就有了些许好奇,希望有一天能去看看,也算是心中埋下了一个约定吧。

1981年9月,我从淮畔蚌埠来到江城芜湖上大学,这里离宁国比较近了。即便如此,四年时间里也总是没有机会到宁国。1984年秋天,我们大学实习前往屯溪的时候,才坐火车第一次路过宁国,总算是有一次与宁国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短暂的车程中,凭窗而望,皆是皖南山区一样的景致,青山绿水连绵不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散落在山坳间。

虽然没有真正到过宁国,但对几位宁国人已经有了很好的印象。

我们的同学中,有一位家在宁国的女生,瘦瘦的个子,圆圆的脸,扎着一条独辫子,为人十分开朗和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从家里带来了山核桃、茶叶等土特产,分给大家品尝。以前也吃过核桃,就是那种外壳有褶皱的大核桃,但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我们吃了女同学家乡宁国的山核桃,便感觉那才是一种美味,那是真正的山珍。山核桃那精致小巧、圆溜溜的形状让人喜爱,那种特有的香酥松脆的口感,令人唇齿留香,久久回味。自此,对宁国又多了一种了解,有了更深的体味,对宁国就更加向往了,每每吃到山核桃,便想到宁国,一想到宁国,就想起宁国的山核桃,当然,还有宁国的女同学。

在蚌埠工作的宁国人魏诗文是我的好朋友。他从家乡参军,后来转业到蚌埠民政系统工作。我们是因为文学结识,从文友到好友。诗文有着宁国人的质朴、厚道、热情,而且好学上进,严于律己,工作业绩突出。诗文的创作从部队就起步了,现在已经出了几部书了。

光阴荏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工作三十多年了。这些年里,有很多次到过皖南,有的是出差,有的是专门旅游,也曾多次经过宁国,但都是乘火车或者汽车,匆匆而过,没有作真正的停留,没有与宁国亲密接触,时不时想起,心中总有丝丝遗憾。

终于,在这年的秋天,我来了!而且,这次是专为宁国而来,总算是践行了心中的那个约定。

巧的是,这次宁国之行,也是由黄洪平这位宁国友人牵头安排的。黄洪平有着宁国人的热情、好客、厚道,我们一行人和他一见如故,他为我们的采风做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黄洪平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当了铁路警察。这些年,他和妻子一直默默驻守在山区小站警务室,保障铁路畅通和沿线安全,同时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与地方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获得了很多荣誉。

我们蚌埠作家采风团一行人,与宁国的友人们融为一体,在宁国西部部分山区、乡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观光、采风。山道弯弯,溪水潺潺,古树参天,老宅深深,这里的山水森林令我们陶醉,这里的历史文化让我们赞叹,这里的淳朴民风更让我们敬佩。在几天的行程中,每到一处,满眼都是新奇,心中是抑制不住的那种兴奋和喜爱,仿佛整个身心与宁国美丽神奇的山水融为一体了。尽管我们到访的只是宁国的一部分山区和古街、村落,但已经大开眼界了,一行人无不感觉收获满满。

徜徉胡乐司老街,找寻千年古镇曾经的繁华;漫步古石桥上,静听河沥溪边妇女们的捣衣声;坐进街边小吃店,品味徽派百年水木馄饨;攀上一万岭,惊叹那参天的远古神木红豆杉;探寻奥陶纪地质遗迹,想象几亿年前三叶虫的灵动;走进田间地头,对话老农今年桑麻;围坐在农家小院,拉一拉来年新农村规划;瞻仰周赟公之墓,倾听关于声韵学泰斗的佳话;远望将军岭,回想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雄壮举;泛舟青龙湾,陶醉碧水蓝天湖山胜境;拜谒惠云禅寺,感受佛家圣地的清净;夜宿方塘农家乐,享受大山里的静谧;畅游板桥森林中,俯仰天地的博大包容。

……

宁国,真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宁国,你就是南国的佳人,你就是皖南的明珠,你就是梦中的桃花源……

清晨,我起了个早,从农家旅馆漫步来到石桥上,看河水流淌,等日出东方。村民们起得更早,他们挑着装满山货的担子,从桥上经过,石桥那头的集市渐渐热闹起来了。远处,山色清新,薄雾缭绕;东方,五彩云霞已布满天空,红日就要升上山顶;山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啊,多么迷人的山间图景,多么温暖的人间烟火,这是一个迷人的早晨,这是一次难忘之旅。

我不禁想起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他不仅写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也曾被宁国深深地吸引。八百多年前,杨万里由宣州入宁国,遍寻名胜,造访友人,一路歌声过宁国,留下了几十首歌咏宁国山川风物的诗篇。其中《过宁国县》写道:薄日烘云未作霞,好峰怯冷著轻纱。绝怜山色能随我,政用花时不在家。骑吏那愁千里远,牡丹各插一枝斜。细看文脊空多肉,不似青阳看九华。

今天,追寻杨万里的足迹,仍能想象到他当年对这片山水的钟情和留恋,感受到宁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相见时难别亦难……再美好的相见,总有分别的时刻。作别宁国,作别宁国友人,真有些依依不舍。

宁国,我们再相约!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用好话语权要坚持“四个三”

宁国市政协副主席李汉林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最大的权力是宪法和政协章程赋予政协组...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