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三友巷
三友巷又叫孝义巷,位于宣城市北门老电影院巷对面。这条巷子很狭窄。巷宽不超二米,如果碰到拉板车的,硬要你让到巷头或巷底才能通过。巷子东西走向长约二百米,东头与朱衣巷相连,西头就是北门大街,为宣城“九街十八巷”之一。
这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它长期罩在古朴典雅的高墙阴影里,总是静悄悄的。记得东头巷底与朱衣巷结合部有棵大叶枫树,树干一人抱不过来。大叶枫树的根有许多冒出地面,有的像小孩子的手臂,胖乎乎的,颜色看上去为古铜色,它两头扎在泥土里,好像在轻轻地喘着气。眼前风缠着一片挂在枝上的叶子,一边舞蹈,一边无休止地说着情话。
记得三友巷的路是铺着很久以前的青砖与大块的麻石。走进巷子,抬头是一线极深邃的蓝天。每当我看见前方有一缕金黄的阳光,虽很遥远,但很绚丽。走在巷里,沉混的足音,一声跟着一声,与震撼的墙壁回音交相呼应,使人觉得自己是个前进中正步走的军人。
三友巷底有我一位“亲戚”,跟我妈是同事,她特喜欢我,我叫她干妈。每逢周六放学我总是与同学何祥从学校后门下台阶,来到北门,走进三友巷,在干妈家玩一会,她总是给我留好吃的。干妈丈夫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姓朱,他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一天,我和何祥好奇聆听了他讲述的“三友巷的来历”。
朱老师告诉我们,三友巷又叫孝义巷,这里还传颂着“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巷内有一家大院,住着三户人家。他们和睦相处,以兄妹相称,令人敬佩的是,他们还共同照顾一位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这位老人早年丧偶,晚年又失子,他们三家不离不弃,无微不至,主动担负照顾这位老人的义务,直到老人离开人世,一度在宣城传为佳话。“孝义巷”就是这么来的。三户人家后来成为“干亲”,巷内户户称赞,巷外人人尊敬。
“那此巷为什么又叫三友巷呢?”我好奇地问。朱老师笑着对我说:“巷口有一家旅社,是三个徽州商人合伙经营的,因地处幽静,距水路很近,加上服务周到,生意十分红火,三位商人成为生意上的好朋友,他们将巷口旅社命名为‘三友旅社\’,‘三友巷\’名字便应运而生,从此,宣城人叫此巷为‘三友巷\’了。”
朱老师还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讲一个“孝”字。早在汉朝时,就有表彰“孝子”的政府行为。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像一朵朵亮丽的浪花,浇灌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和昌隆。“三友巷”是爱老敬老的一种体现,它贯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内涵——孝道,成为孝敬长辈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记忆中的三友巷,那些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据《宁国府志》记载:“北门城内孝义巷,巷内有吴节妇祠。”听老人说,祠堂和老房子那些门楣上、梁角上还有着砖雕、木雕,可谓画栋雕梁,它们都在默默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其祖先的显赫。雕画中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简单的线条就能勾勒出一个活龙活现艺术世界,让人感叹工匠手艺的无比精湛。雕像所表现的内容,均以民间传说、风景、花卉以及福禄寿喜为主要内容。后来,因为经历一些特殊历史阶段,巷内很多原始的砖雕和木雕都被敲毁了。在有些已被翻修过的老屋里,人们发现:那些被时间打磨的门槛石、柱子,无意间泄露了时间的秘密,水泥和墙漆也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
近年来,家乡宣城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高了,城市变美了。随着城市的变迁,规划蓝图的实施,老北门已经“改头换面”,焕然一新。三友巷在扩建改造中消失。但“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却至今永驻在我的心头……
新闻推荐
1990年6月14日,初夏,气温渐热。上午第二节课后,在职高读一年级的汪铭(化名)和两名同学偷偷从学校溜了出来,三人打算到上海青浦镇上踢足球。不巧被教导主任撞见,另外两名同学被抓回,而汪铭鬼使神差地成了...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