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碧山访友,谱写唐风宋学千年

黄山晨刊 2017-09-06 14:15 大字

□张辰保

丁酉夏日,闲居湖畔的弟弟在渔村拍到了一只锦鸟,仔细辨识,是只白鹇。说到白鹇,不禁让我想起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这首诗。

诗中的“白鹇”乃碧山胡公所养,在黄山东麓,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罗村,于是便有了踏觅诗仙踪迹的想法,去看那画意般的碧山,探访那诗韵流芳的地方。

盛夏的周末,趁孩子休假,按朋友的指点,驱车向103省道谭家桥进发。原以为碧山在高山深谷中,从迄溪桥进入后,迎面便豁然开朗,绿野平畴处,两边青山拱秀,草木苍翠。田园里庄稼繁茂,民舍农房,点缀其间。远处黄山黛峰突兀,时隐时现。巧云朵朵,嬉游荡漾在蔚蓝如洗的天空间。

山里的路没有指示牌,便一路向村民打听,沿着蜿蜒的村村通公路,溯溪流而上。穿过长源村,在龙溪和凤溪交汇处,村路交错贯通——罗村到了!黄山峰峦像一个巨大的绿色屏障,近在咫尺,真是一块原始的福地洞天。

溪畔路口,有仿古凉亭一座,停车赏景,见前方村头溪上林丛间,有一高耸拱起的古桥亭。

这就是当年李白打听胡珲住处的“问余亭”。亭下的石拱桥,是“绿柳桥”。一次寻访,邂逅了千年的时光。

绿柳桥建在碧山胡家村口,红砂岩砌筑,单拱的水口桥,桥长八米多,宽五米,高离溪沟约六米多。桥南北走向,横跨源出黄山夫子峰且纵贯村内的凤溪河上。桥中拱券石上,刻有“绿柳硚”(硚此处的含义是石头桥)三个阳文楷体大字。历代,凤溪两岸,桃柳皆成荫一片,是水口林,桥也因此得名。

岁月如歌,溪流欢唱,山川在盛夏的田野中沉默,绿柳桥一直是静寂的,现已不是进村的通道了。桥西柏木高耸,是几户民房,进村绕户的水泥路和跨溪小平桥,从低处把桥紧紧圈围衬托了起来。桥藤萝缭绕,在碧山的来龙山嘴,守望在进村的上坡路边溪上。绿树浓荫中,古桥斑驳的高拱与溪谷合成了一轮圆月,仿佛把唐朝的岁月,凝固了起来。

一千二百多年来,绿柳桥多次修缮或重建。当年李白访胡珲,过罗村,从桥北到南头向人打听胡珲。后来村人就在桥南头来龙山嘴,骑路盖了问余亭。亭内,曾供有韦陀护法神,联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上人。”古亭后被拆。甲午年冬日,黄山区政府对绿柳桥进行了修缮,把“问余亭”建于桥中,恢复了古迹旧貌。区领导还勒碑题记了《重建问余亭记》,立于桥西北。

重建在绿柳桥顶上的问余亭,若珠联璧合后的锦上添花,又似古镜重磨后的光泽可鉴,让这“无边光景一时新”了。问余亭为四方仿唐木构亭,下半部为白墙,围桥顶平台四周筑起,有一米多高。南北为桥门过道,门上皆悬挂蓝底金字“问余亭”匾额。临溪两边墙上,设大直棂木窗,柱下设置长条栏凳。

凭窗临溪,或立或坐,小桥流水,奇峰秀出,粉墙黛瓦,风光无限。凤溪河曲水环绕,源远流长,潺潺不息。西远处高耸云端的黄山夫子峰,拔地而起,峻峭嵯峨,像一幅悬挂着的巨大山水墨画。

前朝往事如烟去,唯有诗魂芬芳。世外桃源般的山水佳境,让前来访友的诗仙李白不由叹道:“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开。”嘉庆《宁国府志》记载了李白赠胡珲的这首诗,此诗也被刻记在问余亭南边的楹联上了。

一路奔波来,骑马立于绿柳桥上的青莲居士,被碧山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乡遇故交,又是格外地亲切。诗仙乘兴作诗的情景,被胡珲写了下来,作为答联,刻在桥南的楹联上:“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

高山流水般的诗意情怀,山径古桥上的相见相知,变成了文人间高雅的以诗唱和,大唐学士的闲情逸致永远回响在山间。

问余亭古树掩映,飞檐挑栋,幽雅古朴。亭为四柱抬梁式屋架,柱头有斗三升上承梁枋,板顶,单挑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正脊两端为鸱尾。亭门边的斜方格透窗,让四方景色通透。桥亭华美纤巧,庄重大方,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唐朝建筑的遗风余韵。

胡珲是何许人也?为何引得“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白,不远千里进山寻访呢?

除了民间的流传,在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里,我们能找到它的记载。胡氏家族“世居咸阳”,始祖妫满公传至五十八代孙之一的胡乐陵时已是隋朝。乐陵公的次子胡裕是隋炀帝的兵部尚书,大业年间避居在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里,成为太平胡姓始祖。其居住地尚书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家谱在胡裕名下注有“隋尚书,隋亡遁黄山”一语。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次子即胡珲,为唐学士。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责令全国各地士族进呈谱牒,修订《氏族志》,以此作为记录家族门第高贵的凭籍。而太平建县在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天宝六年唐玄宗敕封天下名山,改“黟山”名为“黄山”。作为显门旺族,在建县初期,修谱自然是家族的大事,胡珲因是唐玄宗时的翰林院学士,可见到胡乐陵公修的《胡氏统谱》和皇家修的《氏族志》。适逢安史之乱爆发,珲公退隐家乡碧山,这就为他重修家谱提供了条件。

诗仙李白的造访恰逢其时,胡珲请他为家谱作序,再好不过了。

(上)

新闻推荐

瞧瞧海归们的国外生活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民国是一个旧学与新学激烈碰撞,中学与西学融会贯通的时代。这股留学潮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既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民国海归人才辈出、群星闪...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