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瞧瞧海归们的国外生活

济南日报 2017-09-01 10:50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民国是一个旧学与新学激烈碰撞,中学与西学融会贯通的时代。这股留学潮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既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民国海归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涌现了像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也有徐志摩、林徽因、鲁迅、林语堂等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

民国的留学生活是怎样的?有没有精彩的聚会联谊?忙碌充实的旅行日程?考试前的紧张忐忑?

不求文凭,但求学问民国时,有一位学者在国外留学多年,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视文凭、学位证明为废纸,甚至主动放弃博士学位。这个人,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出身名门世家,家学渊源深厚。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奔赴日本留学。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著名学府留学。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在德国时,还曾进入过柏林大学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学德国时,陈寅恪得到当时江西省教育司的公费资助。但是,正值时局动荡,资助时有时无,难以保障。陈家的家境也日益衰弱,难以为继。陈寅恪在生活上节衣缩食,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

在这段留德的清苦求学生涯里,陈寅恪留下的读书笔记多达64本,其中涉及20多种文字。可见,他平日里有多么刻苦和用功。爱看书之人,素来也特别爱买书,陈寅恪也不例外。他刚到美国留学时,曾花重金采购图书,主张书要大购、多购、全购。

正因为爱读书、爱学习,陈寅恪拥有的都是真才实学。他与另一位读书楷模俞大维并称为“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清华大学在1925年创办国学研究院时,吴宓向梁启超介绍了陈寅恪。梁启超十分赏识陈寅恪,推荐他到国学研究院任职。当时,清华的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一国的博士?”梁启超答道:“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那他有没有公开发表的著作?”梁启超回答:“也没有。”曹云祥叹了口气说:“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发表过的好的著作,这就很难让他进来任教了。”

随后,梁启超将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几位教过陈寅恪的教授对陈寅恪的赞誉告诉曹云祥。曹云祥才自省,自己的推断太过武断,立即决定聘请陈寅恪。

后来,陈寅恪的侄子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没有在国外取得学位。陈寅恪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具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手账达人,沉迷打牌胡适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早年获得庚子赔款资助,于1910年-1917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

在美留学时,胡适特别爱记日记。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个手账达人。他不仅将生活中打牌、戒烟、上课、游玩等琐碎小事悉数记录,还会写下自己的文学主张和思想演变,甚至还会做剪报,将喜欢的相关文字材料剪下来贴在日记上。

曾有出版社出版过一套《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收录了胡适自打20岁到美国,在7年求学时光里写下的日记手稿,多达17卷。

日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他不再是书本里高高在上的大师,也有过一段拖延症严重、贪玩收不住的“废柴”时光。

7月2日(星期日)

读《马太福音》八章至九章。作书寄李辛白。天热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7月3日(星一)

有休宁人金雨衣者,留学威士康星大学(WisconsinUniversity)电科,已毕业,今日旅行过此,偶于餐馆中遇之,因与偕访仲藩。十二时送之登车。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5日(星三)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7月6日(星四)暑期学校第一日,化学(八时至一时)。打牌。7月7日(星五)上课。打牌。7月8日(星六)无事。打牌。天稍稍凉矣。

留德十年,邂逅情缘季羡林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的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很厉害,能读、能写、能说,可以看懂俄文和法文,甚至还擅长小众的吐火罗文。在他精通的众多语言中,很多门语言都是在德国留学的10年里学会的。

1934年,季羡林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做了一名国文教员。当时,留学热弥漫全国,季羡林也迫切地想出国去长长见识:“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不时地传入自己耳中。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像我看别人一样,我也浑身发抖。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

在当时,富商、高官、显宦等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通过自费的方式出国。而季羡林家道中落,支付不起他出国的费用。

第二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十分幸运,报名应考,被哥廷根大学录取,得以到那里去主修梵文、巴利文等,辅学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

在德国求学期间,季羡林与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伊姆加德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一台打印机,是他们情感连接的桥梁。

在多年的相处中,一来一往之间,两人暗生情愫。可季羡林在国内是有家庭的,他不想背叛家庭,伤害无辜的妻儿。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犹豫和挣扎,1945年,季羡林学成后,决定放弃这段感情,回国归家。

10年留德生涯,给季羡林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回忆。步入晚年后,他以一本《留德十年》记录下了所思所感。

在书中,季羡林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感慨道:“我常对人说,哥廷根仿佛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住了十年,时间之长,仅次于济南和北京。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甚至一草一木,十年来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度过了将近四千个日日夜夜。”

学霸情侣一起筑梦1920年,林徽因只有16岁,父亲带着她去欧洲“见世面”。

他们在英国伦敦租住房子,生活了一年多。当时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受其影响,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以后要攻读建筑学。

林徽因曾说:“我跟随我父亲周游了欧洲,旅行时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西方古典的辉煌壮丽激励着我。”

林徽因与梁思成于1924年一起到美国求学,双双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可是,这所学校的建筑系当时并不招收女生,林徽因退而求其次,注册了美术系。

还好,当时的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而且梁思成又正好修的是建筑系,可以帮她看看课表啊,选选课啊,十分便利。所以,林徽因利用空闲时间,又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继续为自己的建筑梦而努力。

林徽因天资聪颖,再加上早年的出国游历经历,视野相当开阔。在美留学的时候,她参加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用点彩技法画了一幅圣母像,色调复古,人物造型生动,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去该校的档案馆,还能找得到这幅绘画作品。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梁思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

这位学霸还有点不解风情,频频拒绝林徽因的出游邀约。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束校园“爱情长跑”,修成正果,正式结为夫妻。(综合)

陈寅恪林徽因和梁思成

新闻推荐

全面打响征收征迁攻坚战

宁国讯为加速推进片区征收征迁工作,宁国市汪溪街道征迁工作组铆足干劲,以时不我待、势不等人的紧迫感,抓时间、抢进度,全面打响三季度征迁攻坚战。一是加强调度,加快征迁进度。街道主要领导分片联系项...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