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耀中华 好人宣城 ★
9月17日上午8时许,刚刚从菜园里做完农活回家的史怀玉像往常一样穿过寒亭镇仁和广场,经过景观塘时,史怀玉就想顺便到塘边洗个手,朝着塘中不经意的一瞥,史怀玉猛然睁大了眼睛,塘中有白色的物体正在起起伏伏,间或露出水面的小手扑腾出微弱的水花,一瞬间史怀玉反应过来:“有孩子落水。”他站起身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就像是条件反射,丝毫没有犹豫。落水的儿童正是家住寒亭社区的8岁小女孩朱丽华,早上小丽华一个人在广场玩耍,鞋子弄脏了准备到塘边洗洗,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塘里。由于水塘很深,孩子掉下去怎么也爬不上来,这才有了开始的一幕。跳进水塘的史怀玉拼命向挣扎的孩子游去,他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一边奋力把孩子托出水面,一边向岸边靠近,广场上没有其他人,史怀玉必须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救人,69岁的史怀玉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将奄奄一息的孩子救上了岸。一上岸,注意到孩子的状况很不好,史怀玉立刻将小孩趴放在膝盖上,拍打其背部,直至吐出脏水,转危为安。此时,路过的人们才注意到这里发生的事故,在群众的争相转告下,小丽华的父亲很快赶到了现场,看到差点失去的女儿,父亲不由后怕。“幸亏遇到了老史!”、“再有一分钟孩子就没救了!”“真是万幸!”围观的群众纷纷庆幸道。抱着失而复得的女儿,激动万分的父亲半天才回过神,在人群中寻找救命恩人,却发现“救人英雄”史怀玉已经走了。
2、郎溪县凌笪乡岗南街道
居民孔腊生
1977年,孔腊生到当时的岗南乡文化站工作,2003年岗南和凌笪两个乡合并后,孔腊生继续在凌笪乡文化站工作。工作期间,孔腊生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凌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郎溪民俗的搜集、凌笪乡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调查、凌笪地名考、民间故事、凌笪年鉴的搜集编写等工作。为了便于学习,孔腊生自己掏钱买了电脑、数码相机。三十多来,孔腊生为了自己的文化梦想,克服了重重困难,即使身体出了状况,他还坚持在工作一线。2012年12月,凌笪乡举办了书画、摄影大赛,期间,孔腊生被查出患有上颚低度恶性肿瘤,急需赴上海手术,但当时乡里正在筹备大赛事宜,洗照片、布置展厅等等,许多事情亟待办理,领导考虑孔腊生身体不好,让他先去治病,但孔腊生坚持推迟了手术日期,直到活动圆满结束,他才匆匆赶往上海。在老孔的眼里,他收集的资料,甚至比生命都珍贵。1993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孔腊生骑着三轮车去独山村收集民俗资料,回家的途中,车轮打滑冲到路边的水沟,在翻车的一刹那,孔腊生死死抱住摄像机,生怕收集来的资料被雪水浸坏,最后,资料完好无损,孔腊生却重重地摔在雪地里。37年来,孔腊生跑遍了凌笪乡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骑坏了四辆电瓶三轮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民间故事,定格下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他先后走访了200多位老人,搜集撰写了20多万字的各类资料,拍摄了1000多份反映凌笪乡新面貌、凌笪非遗、凌笪文物等照片和视频资料。他收集整理的凌笪民间传说故事20多个,被《郎溪民间传说》书中录用了11篇,《郎溪民俗文化》书中录用了他撰写的民间习俗4篇,他编辑的《凌笪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本专辑,其中收录了旱船歌、狮子喊彩歌、民间小调、打渔鼓词等300多首,为凌笪乡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如今,在他的努力下,凌笪乡已有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名录,一个申报省级非遗。
3、广德县农科所副所长
吴险峰
自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吴险峰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30年躬耕在农业科研的沃野上。从上世纪80年中期开始,为了完成省科技攻关课题,为了加速水稻品种的世代进程,他年复一年奔波在安徽广德与海南三亚之间,在两个盛夏季节,从事南繁北育。到秋季,他和同事就像“候鸟”一样背着亲本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7天,来到距三亚20多公里的部队农场,进行加代育种,在田里一站就是5-6个小时,一直干到第二年4月,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广德播种。吴险峰长期参与承担省农科院水稻所主持的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与承担省农科院水稻所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先后参与和主持育成“协优63”、“皖稻32”、“皖稻86”、“广两优4号”、“广粳糯2号”等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育成两系不育系“广选S”、“广18S”,三系不育系“广香5A”等不育系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他主持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中籼“广两优4号”,2008年4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9年被推荐为安徽省粮补主导品种,在国內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两用核不育系“广选S”申请了品种保护并获授权。“广选S”及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稻“广两优4号”的选育与应用,仅安徽和江西两省累计推广700多万亩,该项目今年3月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目前经袁隆平和谢华安两院士推荐正在申报安徽科技进步奖。30年艰辛努力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安徽省星火奖一等奖1项;参与省农科院课题攻关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宣城市科学技奖2项等。主持承担省科技厅和省农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新品种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6年1月因长期以来在南繁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南繁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宣城市十佳科技工作者”。2016年荣获“广德县优秀职工”。
4、广德县邱村镇门口塘社区
刘村村民杨玉华
今年6月,一辆停靠在邱村第二幼儿园大门旁的满载大卡车发生了自燃。听闻此消息的杨玉华来到现场,他发现,卡车冒出的烟雾已经越来越大,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卡车已经是浓烟滚滚,并发出“滋滋”的爆炸声。现场很多围观群众都说去拿水来灭火,但是凭借多年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经验,杨玉华感觉卡车内装载的很有可能是易燃易爆物。于是他告诉围观群众,如果用水来灭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卡车主人焦急地跑到现场,他告诉警察车内装载的是铝粉,这验证了杨玉华的推断。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大,更让人担心的是,卡车上方是高压线路,火势不断往上窜。因为不能用水灭火。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杨玉华主动请缨,建议用铲车将沙土倒在卡车上,隔绝氧气以达到灭火的效果。情况紧急,这个方案得到现场灭火人员的肯定后,杨玉华立刻叫人用卡车运沙土到现场,开上自家的铲车亲自上阵,争分夺秒地展开救火行动。此时的卡车早已是浓烟滚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杨玉华没有丝毫的畏惧,他熟练地操作着铲车,一斗沙土一斗沙土盖在卡车上,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救援,火终于被扑灭,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此时的杨玉华早已是精疲力竭,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烟雾熏得漆黑。
5、宁国市西津街道城西社区居民周传音
今年9月19日中午12时许,宁国市英雄岭发生了一起车祸,一小伙子骑自行车下坡时与一辆迎面而来的私家车相撞,由于面部受伤严重,一时当事双方都不知所措。而就在这时,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恰巧经过,便毫不犹豫地用电瓶车把受伤的小伙子送去了医院,挂号、就诊,把伤者安顿好,随后这位不知名的热心肠志愿者又淹没在了人群中。9月21日上午,伤者父亲李志猛怀着感恩的心来到了宁国论坛,据其介绍,当时小伙子的母亲骑着电瓶车跟在骑自行车的儿子后面,儿子突然遭遇车祸,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鲜血淋漓的样子,当场就被吓得大哭起来,幸好遇到这位热心的“红马甲”,用电瓶车把体重将近两百斤的伤者送到医院,然后默默离开了。好心人当时为了归还电瓶车拨通了家属的电话,这才偶然留下了联系方式,否则连道谢的机会都没有。根据伤者父亲提供的手机号码,终于联系上了这位低调的志愿者小周,据介绍,他加入的这支志愿服务队是他们自己单位组织成立的。“既然遇到了这种事,就要帮一把。”他用很平淡的语气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并强调“这只是一件小事,不要报,没必要宣传”。便匆匆挂了电话忙自己的工作去了,如今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6、宁国市仙霞镇杨山村
耄耋老人祝章成
祝章成,中共党员,1932年出生,1949年参军,抗美援朝战士。多年来,祝章成老人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把自己节约下来的钱捐赠给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扶贫开发的号召,乐于扶贫帮困,不间断地救济身边的贫困群众,定期进行帮困助学……201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习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文章,读完后,祝老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天下午,祝老从银行取出全部3万元存款,给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捐赠1万元,捐给宁国市仙霞镇杨山村1万元用于修桥修路等基础建设,给宁国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盘樟村的15名烈士亲属每人四百元的慰问金,为孤残儿童捐赠一千元,仅给自己留了3000的生活费。“我现在的生活、工作都是我的战友们、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祝老多次这样说。不记得哪一年,祝老的工资涨了90块钱人民币,他上交了10元党费,剩下的80元全分给了烈士的家属。也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祝老每年给15位烈士的家属送慰问金,当时是10元、20元,现在已经变成了每家400-600元,从未间断过。也想不起是哪一年,祝老给有烈士墓的家属400元,让他们把墓加固些;给没有烈士墓的亲属1000元,让其修缮墓碑。离休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祝老入住了宁国市老年公寓(福利院)。他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爱心活动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祝老都是第一时间去相关部门捐赠;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祝老都会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送去节日的礼物。……多年来,每当福利院院职工遇意外事件时,祝老总是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7、泾县桃花潭村六甲村民组
村民翟笃明
2016年6月28日以来,泾县境内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境内各水域水位急剧上涨,各地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桃花潭村地处青弋江畔,村域范围内沟渠塘坝众多,随着降水的不断增大,村里多处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塘有溢出破埂危险,其中位于杨山组的杨山塘情况最为严重。杨山塘蓄水量很大,是周边百余亩农田灌溉用的水塘,一旦破埂将淹没四周20多亩的农田及六七户农户,后果不堪设想。正在村里进行防汛巡查的村委委员翟笃明接到消息后,同其他参与防汛的镇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了杨山塘。到达现场后,发现险情比报告的还要严重,水塘几乎要溢出破埂,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及时将水塘底部的排水塞打开,让水从暗沟自然排入河中。形势严峻,不容多想,虽然当时水塘的水很深而且水下情况不明,但身为共产党员的翟笃明没有任何犹豫,将衣服脱下,系上安全绳后不顾危险潜入水中。由于水下浑浊,视线不清,翟笃明先后七八次换气再潜水,体力严重透支,但他任然坚持着,最终在水中历经半个多小时,成功地将排水塞拔出,将水引入暗沟,保护了周边所有人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成功排除险情后,翟笃明已经体力不支,浑身发冷,脸色发白,一旁的人都劝他:“你身体要紧,还是赶紧回家洗洗休息去吧”。但翟笃明拒绝了别人的建议,匆匆穿上衣服后,又继续加入到防汛抗洪的队伍中,挺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仍然坚持在防汛抗洪的一线。
8、绩溪县扬溪镇东村村民
叶忠善
叶忠善身为残疾人,但是在思想上、行动上能践行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多年来做到思想进步,遵纪守法,科学管理,乐于奉献,不但成为一个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从1995年5月招工进厂,凭着一股诚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别人不愿干的苦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干的脏活,他也是抢着干,一步一步从一名操作工走向管理岗位。从公司开始试制不锈钢链条到今天公司成为国内不锈钢链条行业的佼佼者,与叶忠善的辛勤工作和科学管理分不开,十多年来,他团结员工、开拓产品、发展企业、奉献社会,在平凡工作岗位做出了突出贡献。叶忠善刚从初中毕业,因肢体残疾,个头矮小,就业成为难题,绩溪黄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伟中招收他,他立志要在企业创下一番事业。当时企业刚起步,制作链条零配件,作为一名仪表车工,叶忠善为了节约成本,他牺牲了无数下班后的时间,反复实操,改进刀具,提高零配件下料工序,提高了效益。2001年公司投资成立安徽黄山中友链条制造有限公司,专攻不锈钢链条的研究和生产,叶忠善作为一名组长,日夜加班,不断改进,攻克难关。因不锈钢链条在行业内要求精密度高,叶忠善带领车间人员与技术员共同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和生产困难。因工作积极,不断创新技术,2002年公司任命叶忠善为链条制造部车间主任,叶忠善身为车间主任,为生产、技术的带头人,首先他技术创新,提高自动化程度,解决不锈钢生产过程中难题,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向同行的工程人员请教、查资料,十余年来,攻克不锈钢链条铆头,从方铆到圆铆、开窗链的侧弯度、销合链模具装置的改进、链板的自动落料装置改进等百余项技术难题,参与改进并申请实用专利12项、新产品2项,得到行业的一致认可。2012年企业不断扩展和市场开拓,链条从不锈钢向农机、矿山、水泥、糖机链行业大规格异型链条发展。叶忠善带头参与新产品的试制,日夜加班,完成了40多项规格异型链条试制,健康快步转型产品结构,叶忠善带头攻关,为企业的转型提供生产保障。
9、绩溪县家朋乡石歇村村民周玉芬
1998年,周江峰脑溢血留下后遗症终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周江峰的妻子周玉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喂粥、擦洗身子、揉脚按摩……她用超乎常人的坚强和勇气,用行动诠释着不离不弃的人间真爱,用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堂屋,已近65岁的周江峰坐在轮椅上,身体非常瘦弱,脸色苍白,说话支支吾吾,行动迟缓。妻子周玉芬正拿着小碗,一勺一勺、小心翼翼地给他喂粥,不时帮他擦擦嘴角。将近20年了,周玉芳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周江峰瘫痪在床后,为让丈夫睡得舒服一点,周玉芬每晚至少需起床四五次,帮丈夫翻身、按摩。炎热的夏天,周玉芬怕丈夫生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帮他翻一下身,每天给他擦两次身体。现在,一对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成了家,生活虽然还是很艰苦,但周玉芳没以前那么操心,只有丈夫令她放心不下。周玉芬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照顾丈夫。每天能和丈夫说说话,天气好的时候陪他晒晒太阳,丈夫能吃能喝,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她坚信自己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丈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二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重病丈夫,周玉芬用柔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天,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克服了重重困难,她的故事感动了村民。
10、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村民李秋惠
2004年,21岁的李秋惠从广西远嫁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虽有些不适应皖南的生活,但她有公婆的疼爱,有丈夫的呵护,有儿子的贴心,日子过得自在充实。正当一家人日子红红火火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遭遇打破了往日的幸福平静。2009年的一天早晨,公公突感背部不适,医院给出的检查结果让全家人大吃一惊:肝硬化。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但是李秋惠迅速从悲伤中走了出来:“我和丈夫还年轻,现在不是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带着公公去看病。”她安抚好婆婆,便和丈夫一起带着公公四处求医。因为发现得早再加上治疗及时,公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可是好景不长,2012年,婆婆突然中风,落下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紧接着,肝硬化还未痊愈的公公也患上中风,家中一下子多了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2015年,李秋惠的丈夫徐火旺在上班期间出现意外,机器压伤右手,导致除了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全部压断,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困难重重。为了支付公婆的医药费和维持家庭开支,李秋惠夫妇白天在黄山胶囊公司上班,下班后马不停蹄赶回家服侍公婆。每天晚上安顿好公婆和儿子入睡后,她开始洗一大家人的衣服,搞好卫生后才能睡觉,第二天起早做饭,将公婆一天的水、食物、药丸备好,千叮咛万嘱咐后才放心去上班。每年的夏天是李秋惠最累最忙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秋惠每天都要帮着公婆翻身擦洗,定时换床单……家庭的重担和工作的繁忙让每天连轴转的李秋惠也日渐消瘦,但是她仍然耐心孝敬公婆,挤出时间陪伴儿子。
如今,33岁的秋惠已经嫁入婆家12年,因为一心扑在家庭上,再加上路途遥远,只能隔几年才能回娘家一次。经历了家庭的连连重创,李秋惠并没有吓倒,她一如既往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家,她说:“家人需要我,我也因为有家人才有奔头,生活有苦也有乐,我还年轻,日子还长着呢。”
新闻推荐
宁国讯为推进与苏浙沪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园区发展,月日,宁国港口园区相关部门赴江苏苏州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在苏州·瑞领金融创新服务产业园,通过姑苏区管委会和苏州瑞领金融服务商会的大力协助,招商...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