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女教师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皖南晨刊 2016-07-28 23:04 大字

叶巧荣正在辅导孩子们学习。

54岁的叶巧荣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开学教完最后一学年的书,她将告别站了37年的大山里的讲台。想到这,叶巧荣心中充满不舍。

可她的家人却感到高兴。在那所掩映在深山里的小学,叶巧荣是唯一的老师。为了教育深山里的孩子,岁月让她从一个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两鬓斑白、牙齿脱落的中年妇女。家人们早就盼望着,她能早点卸下重担,好好歇歇!

海拔近千米的教学点里, 她是唯一的老师

好似花样体操运动员手里的彩带,云层下,仅3.5米宽的盘山路弯弯曲曲舞动在青山之间。汽车沿着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的路向上爬,它的目标是位于海拔近千米处的一个教学点。

山上是宁国云梯畲族自治乡毛坦村,这座拥有600多口人的村子没有独立的小学,要想到达山下的乡中心小学,需要步行15公里的弯曲山路。这个叫做“毛坦小学”的教学点,就成了村里低龄孩子的知识殿堂。

毛坦小学里唯一的老师,就是叶巧荣。双鬓间的白发,已悄悄透露了她54岁的年纪。自打1979年高中毕业后应聘成为这里的老师后,叶巧荣在这里教了37年的书。

37年间,毛坦小学从最初拥有七八十名学生的完整小学,变成了最少时仅有4名学生的教学点,孩子在这里读完二年级后,就会转到山下的中心小学去上课,并选择住校。原先的教师也纷纷转到山下去教书,只有她留了下来。

她当然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可是出去教书的念头在她脑海里闪过,很快却又打消了,“这深山的村里怎能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我是本村人,我还是党员,我应该留下来。”

教了37年书,

给孩子们做了37年的饭

暑假开始前,记者坐在这间约40平方米的山间教室里,看着叶巧荣给稀稀拉拉的7个孩子上课。她讲课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却异常洪亮。

问她:学生那么少,为什么不小点声?她愣了愣,才笑着说,或许是因为过去学生多,所以大声讲课早已成为她没有意识到的习惯,即使台下最少时只有4个学生,即使她的声音已是职业性的沙哑。

7个大小不同的孩子,注定了这不是传统印象里的课堂。叶巧荣先安排2名4岁的幼儿园小朋友用水彩笔画一幅画,再教一年级的3个学生汪欣怡、朱俊昊、余陈秀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里的生字,等他们开始抄写生字时,再教二年级的邓伟希和蒋慧茹怎么使用“克和千克”。

因为每天要教不同年级的孩子,而且一人承包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叶巧荣要比一般的老师累得多。几乎每晚,她都要备课至深夜。

除了教学,叶巧荣还要负责学生的午饭。上午第二节课后,叶巧荣便走到教室旁边的一间小屋,这里有一半是她的办公室,另一半则是厨房。

趁着课间休息,她赶紧淘好米放进电饭煲,又急匆匆从冰箱里拿出鸭子、青豆、豆腐干等,麻利地清洗、切块。这样,第三节课上完,饭差不多就熟了,她快速地将菜炒好,孩子们就可以开饭了。

“以前买菜最麻烦,要么托班车带菜,要么是我丈夫不忙时给我买好送过来。”叶巧荣说,现在多亏了宁国市教体局送来的冰箱,她能一次性买上一星期的菜。

明年即将退休,

她说“总会有人接班”

下午3点半,叶巧荣让大家收拾好书包,在教室外排好队,然后拉着他们,交到各自父母的手上。有时家长农忙抽不出空,她就等上一个小时。等最后一名孩子被家长接走,她才赶回二里开外的家。

来接孩子的家长,提到叶老师,脸上都写满感激。“孩子在这比在家里好,家里管不住,他就听叶老师的话。”一名家长说,村里的孩子多是叶老师的学生,大家都很尊敬叶老师。

37年来,叶巧荣带出的孩子,有30多个是大中专毕业生,这在当地并不容易。“村长统计的,我没算过。”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在履行责任,再正常不过。2011年,叶巧荣还获得了“2011年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的称号,整个宁国市只有2人获此殊荣。

不少孩子走出大山后,仍感念叶巧荣像母亲般的关爱。“自来水、厨房设施、新课桌椅等,都是长大了的学生捐赠的。”叶巧荣说,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常能让她在偶尔的疲倦中提振精神。

眼下,叶巧荣还有1年就退休了,一些村民开始犯愁:叶老师退休了,那毛坦小学就要关了吧?叶巧荣的脸上却挂着她一贯的乐观:“总会有人站出来的,就像当初的我一样!”

新闻推荐

宁国人社集中清除“牛皮癣”

宁国讯(章宇恒)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美化宁国,宁国市人社局近日组织10名党员志愿者,深入联点共建小区开展专项清除“牛皮癣”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