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歌传承人陈龙的心声

宣城日报 2014-01-03 17:56 大字

在宁国市万家乡一个洁净如新的农家小院里,笔者见到了民歌传承人陈龙,这个似乎有点木讷的山里汉子,一面拉着二胡,一面似醉似梦,略带沙哑的原生态嗓音,透出古朴和苍凉——

“扁担压肩闪动,山高岭大难行,为钱财受苦辛,不知何时转回程”,在万家民歌代表作品《采茶舞》中,我仿佛看见一个苏州茶商肩挑箩筐,一步步走进这个偏而不僻的乡间。据陈龙介绍,万家古代之所以“偏而不僻”,是因为,横断浙皖两省的天目山,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曾是皖浙两省商品流通的“丝绸之路”,而万家,恰在天目山的怀抱里。随着这位茶商的脚步,万家这一古代深山里的“清明上河图”层层展开:当地的坐贾豪迈地夸口——“买我的茶叶要万银”。货多招远客,外来的行商来头可不一般,他的胃口是“几大船来几大船”。在买卖最终做成的喜庆中,当年万家茶产业的完整链条环环显现:一群采茶姑娘手持采茶篮,唱起了《十二月采茶》;采茶过后,就是展现制作过程的《十二月盘茶》;产品成型后,就是《十二月贩茶》。《十二月贩茶》每月涉及一个贩茶地点,完整交待了茶叶由万家向全国辐射的路径:“正月贩茶自万家”,在经过宁国境内的五个地点之后,就向广东、江西、四川、上海、杭州、浙江分散开去,环环转手、程程增殖的最后,又从四面八方汇流万家,年底返乡的人们“赚得钞票一皮箱”,“全家过年喜洋洋”。

听着陈龙的歌声,我似乎看到,古代的外地商人,应着《采茶舞》感召,千里迢迢地赶赴这里;当地的商人则根据《三十六码头》的指引,从这里分散到全国各地……

歌为心声。五方杂处、朝聚暮散的生活,也让万家民歌中带有不同于其他乡村民歌的情感特点。

“郎一声来姐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这首民歌,形象地描绘了民歌口口相传的传承特点,这尽管有利于民歌随着传唱人的再创作而日益丰富,但更有可能导致由于链条的脱节而从此失传。

“在许多地方的古老文化都已经湮灭的今天,为什么万家民歌独独得以流传?”“是什么原因让你成为万家民歌的传承人呢?”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陈龙介绍,童年时他师从朱再轩老人,对万家民歌情有独钟。2007年,宁国市文化部门确定自己为万家民歌的义务普查人;万家乡党委、政府也提出“文化兴乡”,并且把发掘、振兴万家民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龙搬来两大厚本材料,分别是他所收集整理的万家民歌歌词和曲谱。粗略地数了数,至少已近上百首,内容方面有采茶歌、山歌、情歌、劳动号子等,万家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风物人情、生产劳动、婚姻恋爱等,无一不在其中留下印迹;形式方面更可谓丰富多彩,有独唱、对唱、众口齐唱、领唱帮腔等等;甚至歌唱技巧也有“平调”、“花调”之分。陈龙运用同一首民歌,向我们展示“平调”和“花调”的不同,前者曲调平实,发音位置靠前,带有苏浙民间小调的街坊气息,后者旋律大起大落,发音位置靠后,而且通过不断抽动的横隔膜,让气息一股股地直冲声带,从中我们听出了徽剧和绍剧的粗犷古风,陈龙称这种唱法为“翻坡”,这是当年师傅们共同认为最为难唱的一种技巧。据陈龙介绍,有位业内人士曾经这样评价说:一个地方的民歌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全面,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一个歌手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当地这么多传统歌唱技巧,可以说是十分难得。

尽管他已经先后被宁国市和宣城市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没有得到任何资助,相反除了用去无法计算的时间,单是用于支付各方面费用,就已经是好几千元,而最让他忧心的,却是如何让这些民歌传唱开去,却找不到平台和载体,甚至如何让后人继承,竟找不到一位“来者”。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到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急白头……”临别时,陈龙最后为我们演唱了这首歌,从中,我们既听出了一位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难言心绪,同时也感受到美丽乡村这种悠远神韵的弥足珍稀。

新闻推荐

青山绿水韵江南诗情画意秀宁国

近年来,宁国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大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先后被授...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