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汤药:医者仁心暖乡村

宣城日报 2014-01-16 17:51 大字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救死扶伤就成了她的事业。27年来,她扎根乡村,在基层医疗设施匮乏的情况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她是王汤药,宁国市仙霞镇仙霞村的一名普通村医。

放弃留城回乡村

今年49岁的王汤药出身于中医世家,由于自幼体弱多病,所以她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药罐子”,因此,出于一种对女儿健康和事业的美好寄托,父母给她取名“汤药”。

好在王汤药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一所卫校学习,后又在浙江余姚市中医院进行实习。这是一家省级文明医院,尤其是皮肤科闻名遐迩,优越的临床实践机遇让王汤药很是激动,她开始争分夺秒地学习中医理论,不仅时常钻研书本,还主动向身边的医师虚心求教。

一年的实习时间转瞬即逝,由于日常表现极为出众,所以王汤药完全能够留下来工作,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此时她毅然放弃了争取的机会,选择回到她熟悉的村庄,成了一名村医。

山乡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这并没有让王汤药变得固步自封。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医术,在繁忙之余,王汤药还主动报考了安徽省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半脱产班。当时,很多朋友对劝她“不要这么辛劳”,但她却认为:“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每个患者。”

就这样,王汤药一边为大家看病,一边学习新知识,几乎每天都是在无休止的忙碌中度过。时光荏苒间,她一干就是27年!

妙手回春治顽疾

说王汤药生活在中药铺里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不仅她的药房里摆满了各种中药材,就连医务室的庭院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百草园”。一年四季,牡丹、鱼腥草、败酱草等应时开放,它们不但能够入药,而且成了医务室的一道风景。

“我很少使用西药。”王汤药说,有些皮肤病患者滥用西药,不仅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时还会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但用中药就不一样了,不仅治愈率高、副作用小,而且价格也很便宜。”

有次,一个来自浙江临安的姑娘被虫叮咬后,胳膊上起了几个又痛又痒的红包,为了尽快治愈,她前后打了一个多月的点滴,花了1400多元钱,但病情却没见好转。后来,小姑娘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仙霞村卫生所求医。王汤药检查后认为她得了丘疹性荨麻疹,于是开了100元钱的中药,没想到,仅仅一周小姑娘的病就痊愈了。

这样的例子,在王汤药的行医生涯里俯拾即是。

行医27年来,王汤药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达2万余人次,而随着求医者的一一痊愈,她的美名也逐渐在四乡八邻中传播传开。

无怨无悔干事业

“只要身体一天不倒,我会继续坚持在基层医疗岗位上,为乡亲们贡献余热,同时也希望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王汤药是这样说的,也真正将这句话践行了到日常工作中。

1993年的一个午夜,正在睡熟的王汤药突然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一位村民的妻子大出血急需治疗。听完对方叙述,王汤药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往村民家中跑。凭借多年经验,仅仅几分钟,她就诊断出患者为功能性大出血,在对症治疗后,她还一直在患者身旁守候到天亮。

突发情况对王汤药来说早已习以为常。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全国,当时,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投入到了抗击“非典”的热潮中,王汤药自然也不例外。期间,她除了每天在村里疫情监测点值班外,还主动走村串户,指导隔离返乡回来的务工人员,确保村民健康。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王汤药深知农民朋友的疾苦和冷暖。多年来,凡是遇到家庭困难或是残疾的,她常常减半收费甚至免费治疗。村卫生室条件有限,但她总是创造条件给患者最好的服务:寒冬,她会给输液病人送上热水袋;炎夏,她会将电风扇让给患者及其家属用……

如今,王汤药已经美名远播,不仅周边的山乡群众对她的医术家喻户晓,就连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对我技术的肯定就是对传统中医的肯定,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把中医传承和发扬下去。”王汤药说。

新闻推荐

宣城市春节期间旅游优惠多多活动丰富

本报讯 今年是宣城市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的开局之年,为推广宣城市旅游项目,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旅游目的地形象,宣城市在春节期间围绕“畅游宣城,皖美体验”的主题,开展多项旅游...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