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近日走进宁国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宁静庄重的氛围中,感受到服务便民、司法为民的点滴细节——服务“一站式” 审判提效能

安徽日报 2013-10-29 23:56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敬波

10月17日下午,在宁国市人民法院院长吕雪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该院宽敞通透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 “这里设有温暖导诉台和立案受理、司法救助、诉前保全等八大窗口,专辟候访、信访、立案等五大服务区,各种指引、便民设备一应俱全。 ”吕雪峰介绍说,“为提高效率,我们还借鉴金融机构设置了叫号机,并针对法院周边缺乏银行服务的现状,安装POS缴费机,避免当事人往返奔波的辛苦。 ”

“只有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理念,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才能提高司法公信力。”听着介绍,记者来到该院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圆桌审判庭”,只见整个空间温馨宁静,没有高大、庄重的审判台,没有身穿法袍的法官。庭审时,大家围坐在圆桌边,审判中有帮教,俨然在召开一场家庭会议。

在硬件上改善设施,在软件上创新机制,该院还激活司法确认制度,将矛盾解决关口前移,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采访期间,记者巧遇该市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总经理盛谨华前来办理撤诉事宜。在一起债务纠纷中,成为被告的他一审败诉。本想上诉,但在院方的积极调解下,他和原告握手言和。“法院调解有方,我们决定撤诉,也避免了官司拖久影响公司发展。 ”言辞中,盛谨华表达了对法院工作创新的钦佩和感激。记者还了解到,该院一年多来确认调解协议254件,无一起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

为深层次推进司法为民,该院结合“案多人少”现状,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案件审理中心、审判管理中心、执行保全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审判资源整合“3+1”模式,打破庭室壁垒,培养了一支“调审兼备、一专多能”的法官队伍,案件发改率(发回重审或改判率)从2006年的1.65%降至目前的3‰,案件一审质量显著提高,被法院系统誉为“宁国模式”。“审判资源整合工作,避免了审判案件的多寡不均,激发了法官们的积极性。”审管办主任程晓军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深化审判资源整合、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从严治警‘三位一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吕雪峰告诉记者,为推动从严治警,该院在创新载体提升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干部体制改革,今年一次性拿出7个中层副职进行竞争上岗,推行公推公评。宁国市人民法院先后获得 “全省优秀法院”和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称号,涌现出“全国优秀法官”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优秀干警。

新闻推荐

宣城 “走听找解”为民办实事

本报讯(记者 张敬波)宣城市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员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走基层、听民意、找问题、解民忧”专项活动,实现先学先查、早查早改、即知即改。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带头...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