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奇才胡更喜
认识农民书法家胡更喜是在笔者前往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的一次采风活动中。其书法的洒脱淋漓与其质朴淳厚的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仔细端详可以感觉出他质朴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坚毅与执着,这是一个书法家难得的精神材质。细品他的书法作品仿佛看到一个艰苦卓绝的身影在艺术瀚海中搏击——人称“翰墨奇才”胡更喜。
大山里的农民书法家
“从小时候上私塾练大字算起,我练书法已经超过50年。”今年64岁的胡更喜是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人。他儿时便喜欢写写描描,闷热的夏日夜晚,邻居的孩子在村头巷尾玩耍,大人们在树下纳凉,他却常常只身猫在屋里与纸笔为伴,急得母亲常常将他从屋子里赶出来。
为了苦练书法,家里的大小农活基本他都交给了妻子。从最初练习写毛笔字到称其为书法,胡更喜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其实我文化不算很高,如何从写字转变为创作,写出高品位的作品,达到神品与妙品和谐统一的境界,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中专毕业的胡更喜为了练好书法,他买来字帖,从楷书练起,订阅书法报刊,潜心揣摩楷书的写作技巧,逐渐克服了以往书写中的顽疾与俗气,追求用笔的平和自然和含蓄委婉,终于形成了自己大气沉峻、刚柔相济、疏朗清爽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还被市领导当作了进京招商的文化礼品。
书法创作一定要“入境”
在采访胡更喜时,胡更喜正全神贯注地书写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两句条幅:“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述说着从这位著名文学家身上感受到的人生哲理:“世人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但不知诗人用他的诗文反衬出人生需要不断磨练、勤勉以恒的道理。”
1996年,胡更喜经朋友引荐,有幸结识了中国美术原华东院的部分书法大师。这些大师们介绍他加入了硬笔书法协会,告诉他:“这样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同行交流、沟通,进步也会更快。”并向他讲述练字的真谛:“写字要走自己的路,流自己的汗。”
大师们的殷殷教诲和亲切关怀,使胡更喜充满了苦练书法的信心。50余载寒来暑往,他除了晚上看看电视新闻,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书法练习上。他每天晚饭后都要书写四五个小时。胡更喜的书房不大,只有二十平方米,夏日蚊子叮,冬季寒风袭,他全然不在乎,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入境”了。
他的书法作品既得晋人宁静冲淡、平和简远的楷法精髓,又具乡野旷远质朴、沉稳厚道的田园气息。2011年加入宣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2011年11月被中国美术院华东院聘为书法客座教授。这对孜孜追求书法创作的胡更喜来说,既是激励也是鞭策。
书法引领他追寻人生乐趣
“交谈投缘的朋友,我都是免费赠送。”在胡更喜的书房里,一卷卷书法作品堆积有几尺高,一箱箱装满书法作品的锦盒塞满了书架。50余年来,他的楷、行、草书作品上万幅。尽管他的一幅字大多时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只要是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有独到见解的朋友登门,胡更喜相谈甚欢之后大多只赠予,不收分文。他说:“我练书法的初衷就是陶冶情操,再远点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我只是当做一件生活的乐趣在做。”
游弋书法瀚海,胡更喜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他每书写600字蝇头小楷,就要耗费两个半小时,同时也要承负不菲的经济支出。50余年来,胡更喜每年用于书法的费用高达万余元。“我拿书法当做人生乐趣,如光想着写来卖钱,我早就是百万富翁了。我吃穿不愁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这是胡更喜自己书写挂在书房的一幅对联。他在与友人交谈中也总是字如其人,温淡如诗:“我喜欢古典诗词,经常跟一些文友进行诗词唱和,我觉得只有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近距离观察书法家胡更喜的书法作品。只见他运笔所至,则情动于中,以情抒怀,蕴含大美的人文关怀和山村农民的的豪放大气。
众乡邻都夸他的字比买的还好,每年春节,他都义务为村民书写对联到大年三十晚上。胡更喜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在家里办一座书法展室,让更多的山乡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书法启迪和教育。
新闻推荐
宣城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示范街(市场)、示范店名单公示
按照《宣城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示范街、示范市场考评标准》,经各县市区申报和市相关单位组织实地考评,拟命名全市28家商业街(市场)、百货店、餐饮店为宣城市“...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