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皖南晨刊 2012-12-04 14:22 大字

“正月梅花正当生,做官之人出生京城,店家朝封徽州出,大小码头出能人。二月杏花红纠纠,丝绸花线出在杭州,绫罗绸缎湖州出,珍珠玛瑙出在苏州……六月荷花满池塘,西草帽子出南阳,毡帽出在山西地,广东人参也稀奇……”这首脍炙人口的《三十六码头》是宁国市万家乡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对于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国万家民歌”的传承人陈龙来说,万家民歌是他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东西。多年来,陈龙致力于民歌的发掘、搜集和再创造,他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搜集创作了当地民间歌谣、小调近百首。

从小与民歌结下不解情缘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万家乡西泉村的朱再轩老人已经70多岁了,每日傍晚,沐浴着暖暖的夕阳,村里的朱再轩老人慢悠悠地从田埂边走回家,而他身后,则亦步亦趋地跟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他便是陈龙,当时的陈龙只有10岁。

“朱再轩老人6岁便跟着他父亲从潜山迁徙至万家,同时也把他家乡的民歌带到了这里。”据陈龙介绍: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听朱再轩老人唱民歌,一听山歌,他就会被吸引得忘记周围所有的事情。上十岁的孩子并不明白老人唱的是些什么,但那优美的曲调却仿佛将一颗种子植进了他幼小的心灵里。“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了对民歌的兴趣,听着田畈里老人们在那对歌,一个人唱罢另一个人接着唱,我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万家民歌深深地吸引着陈龙,于是,每天放学后陈龙不是先回家,而是到朱再轩老人家,跟他学唱万家民歌。“老人家起初对我一个小孩子要学民歌这事不以为然,我就天天跟在他后头,慢慢磨,慢慢学。”因为父亲也非常喜爱哼唱当地的民间歌谣和各种小调,耳濡目染下,陈龙对民歌几乎是一学就会,十岁的时候,便继承了父辈教唱的民歌十几首。

孩提时代的陈龙已经记录了大量民歌歌词,这也为今后他搜集整理宁国万家民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

闲暇时,民歌成了陈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往往是还没到他家,远远就能听见里面传出来悠扬的歌声。用陈龙自己的话说,自己虽没什么文化,但对万家民歌却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喜爱,生活中如果少了它就少了快乐。

据陈龙介绍,万家民歌起始于清末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万家民歌确切地说应该是民间的歌谣和小调,是万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万家民歌内容非常丰富,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风物人情、生产劳动、婚姻恋爱等都有真实的反映,传统民歌分为采茶歌、山歌、情歌、劳动号子等几大类,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众口齐唱、领唱帮腔等。”此外,万家民歌在演唱时,还经常加入一些衬词衬字,有些衬词衬字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征,清新自然,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万家民歌还具有口头说唱艺术的特点,许多民歌都有口语化倾向,即情即景,出口成歌,随编随唱,对答如流。活泼动情的万家民歌几乎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茶园采茶时,人们唱起采茶歌;做茶时,又唱起盘茶歌;在山上田间劳动时,唱起山歌、秧草歌;放牛的孩子在山坡上唱起放牛歌;每逢重大节日或婚庆吉日,男女之间为表达爱情唱起情歌……“我们下坡有下坡的歌,上岭有上岭的歌,随时随处都能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悲欢离合都有歌。”陈龙说。万家民歌的歌词切合实际、朴实感人,从陈龙的歌里我们听出了他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听出了他对万家民歌的无限热爱。

传承民歌唱得更红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周围人都在潇洒地哼唱着流行音乐时,陈龙依然对家乡的这些民间歌谣和小调情有独钟,每日哼唱不说,还被文化部门确定为万家民歌的义务普查人,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万家民歌。

宁国万家民歌长期以来无文字记载,均由群众口口相传,全靠老人们口头传唱教习,流传至今。“郎一声来姐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句句打动姐的心。”经老人们不断传唱,还不断有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但这也给陈龙的搜集整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万家民歌中,以《采茶舞》最为出彩,也最能体现万家民歌的艺术价值。陈龙整理的第一首民歌便是《采茶舞》。“《采茶舞》里的人物根据剧情内容依次出场,有说唱舞、有坎子话,有逗笑、有调情,有欢快的采茶歌曲和舞蹈动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间剧情。”但由于时隔多年,再加上很多知晓歌词的老艺人也相继离世,陈龙多方寻找,只找到了一个破烂不堪的手抄卷。直到跟父亲的一次小酌中,听他无意中哼唱起《采茶舞》曲调,陈龙欣喜万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据了解,陈龙的父亲陈开明也是当地一名民歌爱好者,曾拜师于朱再轩老艺人。“《采茶舞》里面有答白的、有唱的,一个演员出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需要穿戴哪些服饰,父亲一一跟我讲了,我利用两个月的时间,便把采茶舞整理出来了。”

《采茶舞》的顺利搜集,给陈龙的民歌普查开了个好头,从那时起,陈龙就把这份爱好当成了一份主要工作。为了挖掘、保护、传承好每一首万家民歌,陈龙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在老爷爷的屋檐下,在老奶奶的灶台前,在山顶上,在田埂边,记录歌词,学习唱腔,模仿动作。陈龙说,为了不误农时,他基本上是趁着下雨天才出门,整理歌词的工作时间就改到了深夜。几年下来,他共搜集整理再创作了万家民歌近百首。“基本上整理一首歌都要跑上好几趟,一趟就是几十里,很多老人只知道上一句,下一句可能就要跑上几十里地到另一个老人那才能找到;还有的老人年纪大了,今天想起来几句,过段时间我得再跑一趟看看他能否想起些其他的。”可以说,陈龙的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民歌“复活”之时。

后记:为了让万家民歌在保存的基础上,焕发更加鲜活的生命力,陈龙在收集整理传统民歌、小调时,还买来了各种乐器,请教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并请他们为民歌记谱。隔三差五,陈龙就会邀上他的这些歌友聚在一起,对当地的民歌进行再创作。“这些老艺人留下来的民间歌谣和小调,是宝贵的遗产,我既然有这个爱好,我就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挖掘整理民歌,不但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发展。”几年来,陈龙搜集整理创作了《可叹十八春》、《倒贴》、《颂春调》、《秧草歌》等当地原生态民歌和小调近百首,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到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子急白头。小哥哥你不唱山歌是个死木头……”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陈龙回到家里,小院里的歌声再次传了出来,那悠扬婉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久久散不去。

新闻推荐

宁国档案馆晋升 国家二级档案馆

宁国讯(向诗海)近日,宁国档案馆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验收。这标志着宁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受国家档案局委托,省...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