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寻“村企共建”新模式

宣城日报 2012-11-23 21:46 大字

“一双酒盏花里红,奉上酒筵敬贵客……”在一场畲文化表演中,两位身着畲族服装的少女吟唱起一曲饮酒歌,曲调宛转悠扬,领着记者走进了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村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村。

“村企共建”擦火花

新建的畲族文化广场,是千秋村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广场前矗立了四根气势雄浑的图腾柱,它们分别代表了畲族的“钟、雷、蓝、盘”四大姓氏。千秋村党支部书记蓝晓芳介绍:“图腾是畲族祖先的标志和象征,是我们的文化之魂。”

在这里,畲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村口街道两旁极富民族特色的路灯,精心绘制的民俗文化墙,古旧而富有畲族风情的建筑都向世人昭示着这个村庄的文化特色。可有谁相信,十个月前这里只有一个水塘和一片荒地。在千秋村党员代表大会上,有老党员直言不讳的说:“我们要赶上浙江安吉那边,恐怕还要十年。”

这时,千秋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发挥出价值,如何走出一成不变的困境。与此同时,有一个土生土长的畲族民营企业家朱马根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于是他回村投资千秋畲族风情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出资建设,村民参与建设,一个创造性的新思路“村企共建”美好乡村擦出了火花。

在千秋村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两委紧抓畲族文化建设不放松,力求将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民族文化提升结合起来,通过千秋畲族风情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千秋村畲族文化进行了整体开发。

“村企携手”建千秋

村企共建新模式的灵活运用,解决了千秋村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的难题。千秋村党支部书记蓝晓芳介绍:“乡村精英反哺家乡,为农村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村、企的共同努力下,千秋畲族文化园在2011年5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项目总体规划投入1.5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一期项目已初具规模。千秋畲族文化园以畲族文化为载体,开辟了民俗文化表演、峡谷漂流、绝壁攀岩等多种旅游服务项目。自今年5月份试营业以来,千秋村日游客接待量已达百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千秋畲族风情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共捐赠投入200多万元对塘库进行维修,修路架桥。原先村前破烂不堪的池塘华丽转身,成为了充满民族韵味的畲族莲池。原先有着50多年历史的破旧民居,被改造修缮成为了畲族特色宅楼。

“以前我们是去别人的村子考察,现在是别村的人到我们村来拍照学习。”蓝晓芳说。2011年以来,全村实施了安徽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村里的水利、堤防、林区道路等综合配套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现如今村里山更青、水更绿,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来到千秋村的人无不赞叹:“变美了”。

“村企双赢”富村民

千秋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完成了由村庄建设向村庄经营的过渡。不仅农村环境美了,农民收入也更上一层楼。

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模式和方法,是千秋村建设美好乡村的成功经验。千秋畲族文化园建成后,采取企业化管理的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让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果得以妥善保护。除了旅游资源开发,千秋村特色农产品在企业运作下,同样前景诱人。包括山核桃、竹笋干、茶叶在内的30余种农副产品品牌化开发,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企共建前,村民全年种植收入一亩只有700到800元,在进行品牌化开发以后,这个数字翻了近四倍。村民们尝到了农林资源产业化带来的甜头。

村企共建新模式的推广,为千秋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前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酒店、宾馆服务以及保安管理等工作。千秋畲族文化园生态旅游区项目解决了当地8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他们的月工资都已经超过了2000元。此外,在全村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十多家农家乐拔地而起,旅游休闲经济发展的红红火火。

千秋村变富了。一年的时间,千秋村人均纯收入由9300元增加到10300元,成为宁国市人均收入最高的乡村。云梯畲族乡党委委员叶辉剑说:“今年全村争取人均纯收入再上新台阶,努力突破12000元大关。”

记者札记:

“村企共建”是云梯畲族乡千秋村美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因为地理位置与浙江临安接壤,千秋村的新农村建设一直以邻省浙江农村为追赶目标。从去年全面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村到今天,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千秋村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独有的畲族文化底蕴,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畲文化为精髓,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探寻“村企共建”的新乡村建设新模式,成为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和大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新闻推荐

团组织的新魅力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宣城市共青团顺应新的形势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