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振翅“四翼” 彰显“一核” 崛起宣城职教板块

宣城日报 2012-10-12 21:59 大字

宣城职业教育起初名不见经传,现在却成为安徽职业教育的“重量级”板块,这得益于“一核四翼”发展理念的引领——紧紧抓住“质量”核心,强校带动、创牌推动、厚德引动、精技促动,“四翼”齐飞,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宣城加速转型、跨越崛起的能力和水平。

“强校”之翼带动,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

近年来,宣城市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以骨干示范学校创建带动全市中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

——狠抓骨干示范创建。2008年,全市25所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学校,只有3所国家级重点和2所省示范学校。为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市教体局确立了“示范创建、突出骨干、优化结构”的发展思路,编制了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分类创建规划,全面部署、分步实施全市骨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现在,全市共有普通中专6所、职业高中学校10所,其中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1所、省示范4所,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合格职教中心和骨干示范学校的目标。

——力促学校转型提升。2008年宣城市只有1所普通中专,是全省普通中专最少的市。2009年,市教体局提出“转型发展、提升层次、扩大影响”的发展策略。2010年,市政府颁布《宣城市普通中专学校审批暂行办法》,泾县职高率先转型成为宣城市工业学校;2011年宁国职高等4所学校相继转型为普通中专学校,全市普通中专增至6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形成学校转型发展的“宣城现象”,整体提升了办学层次,提升了在全省领域的影响力。

——推动集团化办学。2011年,市工业学校牵头与省内外20家企业、12所职业院校组建专业性的皖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市信息工程学校牵头组建区域性的宣城市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各校积极参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成为安徽现代农业、安徽财贸、安徽非遗、安徽旅游、江苏扬子江等5个职教集团的成员,市工业学校成为安徽数控技术、安徽现代农业、安徽财贸、安徽汽车、安徽非遗、安徽旅游等6个职教集团的成员,徽州学校成为安徽旅游职教集团成员,宣城职业教育在区域和行业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创牌”之翼推动,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

2010年,市教体局确立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指导学校科学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专业品牌特色。市教体局制定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基本标准和市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评价体系,评选认定了数控技术、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旅游服务管理、护理、中餐烹饪等21个品牌专业,以及徽厨技艺、宣纸工艺、口腔修复工艺、徽州木雕等特色专业,此外宣城市还拥有1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其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等“招牌”专业为海螺、中化司尔特、中鼎、飞达、恩龙等知名企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紧缺人才。

——提升专业基础条件。全市现有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等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和7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泾县政府在该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划拨100亩土地建设实训中心,宣城市工业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建成了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国家级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实训中心在完成本校专业实训教学之余,一方面实施“订单加工”,为周边企业加工产品,教师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生实训作品成为企业的合格产品;另一方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青阳、南陵等周边地区及市内院校在该中心设立实训基地,得到国家发改委社会司、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6年市教体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6年来认定1027人。2011年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4.7%,提前达到《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举办精品课、说课竞赛和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讲学,带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2011年全市有15名中职学校教师被评为首批省级专业带头人和教坛之星。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2011年市教体局启动精品课程创建工作,8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占全省1/10;2012年组织开展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推动全市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市工业学校与中国宣纸集团共同建设“宣纸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研发了《宣纸文化史》、《宣纸制作工艺》、《宣纸装裱工艺》等校本教材,举办“红星宣纸”冠名班,为本地传统工艺和特色企业培育专门人才。

近三年宣城市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112块奖牌,其中有84块来自品牌专业。

“厚德”之翼引动,构筑职业教育软实力

市教体局坚持“厚德立人、精技立业、练素立身”的育人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创新德育实践。2009年以来,市教体局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爱”(爱祖国、唱国歌,爱家乡、练书法,爱生命、保安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率先推进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市级“德能双优”学生评选。2006年以来,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了六届全市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近三年的省级复赛中,宣城市获68个一等奖、119个二等奖,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决赛获一等奖17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46个,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市工业学校获全省唯一的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连续三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颁奖典礼。

——建设校园文化。2010年为全市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年”,2011年为“校园文化促进年”,2012年为“校园文化提升年”,市教体局制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评比、研讨活动,举办三届“职教情”文艺汇演和经典诵读、演讲、职业礼仪表演、小品情景剧大赛,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文化素养,发展“有文化的职业教育”。

“精技”之翼促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2009年以来,宣城市建立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以大赛检验学校的教学效果,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制度化机制。市教体局与市人社局、财政局、经信委建立完善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机制,市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每年举办一届全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9年首届全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设3大类9个项目,166名选手参赛;2012年第四届大赛设8大类27个项目,参赛人数达431人。大赛规模由小到大,从教育部门单独举办到多部门合作举办,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自筹经费到财政专项经费,实现质的飞跃,机制效应显著。2007-2009年,宣城市参加前三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仅获4枚金牌、6枚银牌和13枚铜牌;近三年宣城市获17枚金牌、33枚银牌、62枚铜牌,并获团体总分第6名、第4名、第4名和优秀组织奖;在近两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技能作品展洽会上,宣城市选手获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

——推动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地方企业增强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识,学校增强了为地方企业服务的能力。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因技能大赛的连续举办,校企合作逐渐走向本土化,先后与中鼎、五星、飞达等众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五星”班从招生建班、教学计划制订到实施教学、实训实习、考核奖励,企业全程参与,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到校与师生座谈,接纳专业教师实践,组织学生见习、实习。同时该校创新合作模式,在卓尔电器举办“企中校”,在多家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与华普建材、开源耐磨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和学校图书馆,与宁国市林业局、南极乡政府建立山核桃病虫害研究基地,与数百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引导教学改革。技能大赛引导学校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方法对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要求的衔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推行实习实训专业导师工作室制,信息工程、机电工程专业建立以实用技能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会计实训教学实行“以师带徒”模拟实训,做到“教、学、做”合一,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市工业学校实行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的“五合一”教学模式,与本地的泰威电机、江南、南方等企业合作多年,为企业“订单加工”。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学生加工的产品受到企业好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

“十二五”期间,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稳定人才培养规模,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服务经济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有效,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主要工作打算是: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集约化办学;深化校企对接与合作。

(作者系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新闻推荐

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督查组来宣城市督查

本报讯 10月17日上午,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督查组来宣城市督查。督查组由省地税局副局长周敬军带队。副市长汪谦慎主持召开汇报会。汇报会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