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哀思 永远的怀念 读刘扶曦《清明节哭奠先君墓》
可怜今日清明节,墓草芊芊泣野坰。
堪悼人生如电白,不如柳树隔年青。
儿孙述事空文藻,弟子传经忆典型。
想像夜台多寂寞,几回伫立慰先灵。
刘扶曦(?——1695),号桃麓先生,清康熙年间滕县木石村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卒于1695年,一生未仕。是古滕受人尊敬的名士乡贤,艺圃驰声,声名远播。他天赋异禀,饱读诗书,才德双修,但科举之路并不平坦,1688年方考中进士。百善孝为先。刘扶曦作为封建社会里的高级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影响,孝亲敬长已经融入到其精神血脉里,终生都在遵守和践行着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规范。他后来虽高中进士,但没有入仕,在其诗《归自都门留别诸同年》中提到“念家慈年逾八旬,逡巡未敢投名”。为照顾八十多岁老病的母亲,刘扶曦毅然选择归隐,至纯至孝,德行感人。
先君,这里指刘扶曦已故的父亲刘恂。刘恂字长孺,是康熙十八年岁贡,为人正直不阿,识见洞达,谈言微中,乃古滕名士,堪舆家,学养颇深,文化底蕴深厚,写有名篇《邑侯李公凿池种莲记》。刘恂期望儿子通过读书进入仕途,“勉其子曰儿读书可成吾志也”。刘扶曦幼承庭训,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后终于考中进士,可惜此时刘恂已经去世多年。刘扶曦《清明节哭奠先君墓》一诗,正是刘扶曦为其父刘恂守制三年,于1684年的清明节在墓前泣吊祭奠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其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和追思之情。
“可怜今日清明节,墓草芊芊泣野坰。”首联开头这两字就给这首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诗人的内心是忧伤的,凄苦的。“可怜”的意思值得怜悯,哀悯。黄庭坚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时候的节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墓草芊芊。墓草也长得非常茂盛,但是失去亲人的人都是非常伤心难过的,刘扶曦更是如此,疼他爱他的父亲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刘扶曦虽发奋苦读、勤勉不辍,可惜时运不济,科举屡屡失意,父亲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他金榜题名,这成为刘扶曦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忧伤难过的另一层原因。坰:离城远的郊野。来到城外郊野长满墓草的父亲的墓地,刘扶曦一下子悲从中来,痛彻心扉,忍不住泫然泣下。
“堪悼人生如电白,不如柳树隔年青。”颔联从修辞手法上,分别用了比喻和对比。电白的意思是闪电和白驹。白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刘扶曦慨叹人生无常,时光流转之快如风驰电掣,如白驹过隙,非常伤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刘扶曦多想让父亲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高中进士,了却他此生的夙愿,可惜天不假年,父子已阴阳两隔,而自己的科举之路却饱经磨难,仕途仍然遥遥无期。在极度伤感之时,墓旁已经枝繁叶茂的柳树,引发了诗人人不如柳的深沉喟叹。柳树可以隔年返青,枯而复荣,而慈父却一去不复返,再无一点音讯,诗人的怅然哀痛不言而喻。作为读者只有了解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才会深深地读懂诗人,读懂诗意。
“儿孙述事空文藻,弟子传经忆典型。”颈联对仗工整,通过儿孙、弟子们回忆父亲刘恂的生活点滴和典范事迹,更增添了诗人对含辛茹苦、舐犊情深,博学多识,而又正直无私的父亲的深切缅怀,如今天人永隔,诗人的心情愈发沉痛。
“想像夜台多寂寞,几回伫立慰先灵。”夜台就是坟墓。唐代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有“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之句,刘扶曦并没有把父亲的逝去看作黑暗的虚无,而是设身处地地担忧父亲独自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会很寂寞凄清,越发放心不下。他多次长久地站立在墓前陪伴父亲,凭吊慰藉老父亲的神灵。都说父爱如山,诗人对此一定会体验颇深。他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如同涓涓细流,绵绵不绝。尾联虽寥寥数字,感情却极其真挚,读来不禁泪眼婆娑。
在诗歌史上,悼亡诗词比较常见,一般多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等,都是经典之作,而悼念父亲的古诗却不多见。《清明节哭奠先君墓》一诗,语言精炼朴实,感情真挚深厚。轻声吟诵,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仁有德的古滕进士仿佛跃然于眼前,令人顿生亲切之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7日,宣城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将“蓝朋友树洞信箱”挂到了宣城市第十一小学的校园里。“这个信箱是干什...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