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闻人的幸福与快乐(下)

今日宣州 2019-11-08 07:15 大字

我们在路上  我们在现场

朱蔓妮

记者节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记者的我都在忙碌着。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休息的节日,即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们依然在坚持工作,依然奔波在采访的路上。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一开始工作时,我是比较茫然的,我觉得我选择这份工作只是因为我大学专业学的是新闻学,但当我渐渐接触这个职业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业有这么多乐趣。从田间地头到新闻发布会现场,从抢险一线到生产车间,在采访中我也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知道茶叶是怎么制作的,知道制作扇子要经历哪几道工序……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

从事记者这一行整整两年了,“忙碌"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一年里发布的状态要么是在采访现场,要么就是在车上,周围人常说,“你周末都不休息的嘛",这就是我当记者后最真实的写照。2018年的端午节,因为要去采访,我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出发,一直采访到中午回家才吃上饭,晚上也经常加班,忙到九十点钟才能回家休息,周末的加班更是常态。然而,当看到自己写的稿子见报后,有人肯定了我的努力,所有的疲惫与惆怅便会很神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记者的工作就是永远在路上,我经常用镜头记录每一瞬间,在文字的配合下,每一次采访都充满了故事。记得今年台风“利奇马"席卷宣州区,我到受影响比较重的孙埠镇去采访,那是我第一次在台风天工作,穿着雨靴拿着相机深入渡口抢险现场,就为了拍摄第一手资料,下了雨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打伞遮雨,而是不能把相机淋湿。

记者这个职业无疑是比较辛苦的,我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即使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身体因到处奔波十分疲惫,却还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现实,用文字撰写事实,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我钟情于记者这个职业的原因。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为一名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我总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得到现场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让稿件真实、生动。我觉得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现在的媒体融合发展,也对新时代的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身边,有很多从业多年的前辈都在努力学习,探索转型为“多栖记者",我想我也应该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尝试做到“一专多能"。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回首以往的采访经历,多少风雨,多少汗水,不由得有些许感叹。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作为一名记者,我一直都在路上,忙碌与快乐同在,每一天都有收获。

爱你无需理由

王香

2014年7月,我走出了大学校园,细细算来,走进记者行业已有5年之余。

回顾工作的这几年,宣州的田间地头还印有我奔走的足迹,宣州的街头巷尾还萦绕着我与被采访者拉家常的声音,宣州的厂房工地还留有我拍照的身影……我是一个年纪不大,资历尚浅的记者,所以我将这份职业当作我毕生的事业用心经营。即使身怀六甲时,我也常常自告奋勇,主动申请采访任务;产后休养的那几个月,我依然坚持每天翻阅新闻报道;多少次夜深人静时,在将嗷嗷待哺的孩子哄睡着后,我又重新打开电脑,开始漫长的写作。如果有人问我累不累,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累、特别累。"兴趣爱好是一方面,但是对我来说,这点并不能麻痹我的累觉神经。

生而为人,生活不易,但是积极上进的人永远都是幸福快乐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没有细数过这几年总共采访了多少人多少事,但是庆幸的是,我与这些人和事都结下了缘分。王小平是我2017年采访的一个贫困户,身残志坚的他通过养殖螃蟹拔掉了“穷根"。采访那天,我们留下了各自的联系方式,之后的日子里我常亲切地喊他“王叔"。王叔喜欢跟我聊天,生活中遇到一些大事小事时,他会通过手机告诉我,而我也会以亲人的身份为他排忧解难。王叔是我众多被采访者中的一位代表,翻看手机微信,477位好友里至少有一半都是在我从事记者行业后添加的好友,虽然不常联系,但是只要一句:“在吗?"他们都会关心地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记者行业里的酸甜苦甜只有亲历的人才能说得清道得明。所以相比而言,我觉得幸福感远远凌驾于疲惫感之上,每当别人喊我“王记者"时,我觉得特别自豪,因为他们记住了我,并将我与我爱的职业紧紧联系起来,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当看到被采访者脸上绽开的笑容时,我的嘴角真就不知不觉轻轻上扬了,当我觉察到被采访者内心悲痛时,我的泪水也会情不自禁顺着脸颊往下。

忙忙碌碌又一年,再过不久,2019即将画上句号,我又可以骄傲地在工龄栏里加上一笔。在这个关乎我的节日里,我有很深的感触和很多想说的话,而在众多的话里,我最想对自己说一声:“辛苦了!"我也经常幻想着多少年后,当儿子懂事能够区分职业时,如何跟他详细描述妈妈的工作性质,让他发自内心觉得妈妈是最棒的,所以,希望今后的王小记不负时光、温暖岁月、加倍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好作品,然后自信地向儿子讲述记者故事。

不忘理想与初心

张子童

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在我没有接触这一行时,我认为记者是这样的:电视上拿着话筒为大家讲解,新闻发布会上扛着摄像机,各种活动中举着相机照相……

当我加入这个行业后,我看到的记者是这样的:采访前认真准备采访提纲,采访中扛着机器奔跑,采访后加班加点写新闻稿……

他们奔跑在新闻一线,用执着的追求、精湛的业务、踏实的作为,为新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将新闻人的满腔热情及责任担当,践行为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加入“他们"我很骄傲,加入新闻中心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年多了,感触特别深,跑新闻、搞策划、写新闻,跟活动,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都那么吸引人。

在新闻中心的新媒体部门,这是个需要热情、需要创新的部门,我从初出茅庐的“菜鸟"新媒体小编到现在也已过去两年光景,竟是走过了那么多个日子。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尊重这份工作,所以也一直固守着工作责任。自从当新媒体小编之后,日常生活中看许多事物的角度也变了,看到美景会想到能不能做个美景图文,看到感人的事情会想到做个视频去推送等等。这份职业促使着我去往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去见一些不经常见到的人。他们有的是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从未真正走近的人——公交司机、清洁阿姨、建筑工人、手艺人……很幸运的,我有机会将我看到的、听到的一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来表现,将快乐和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自然这份职业也有它背后的辛苦。除了常常需要加班加点之外,还需花心思想出各种排版样式,需要用心思花时间去想选题。在直播活动期间,我和同事经常在半夜或是顶着烈日下工作,记忆深刻的是2018年的水阳马拉松活动的直播,全程跟拍,紧跟马拉松队伍报道,结束时衣服都汗透了,两个小小姑娘脸晒得通红。每年的年底的“村晚"宣传报道期间,我和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需要在冬天的晚上举着机器站一个多小时,秋冬的夜晚有时也挺冷,结束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夜里十一二点。

在采访中,也会时常遇到需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的时刻。今年发洪水之时,我的同事们深入洪涝受灾地区实时报道。2018年下大雪之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大雪天图文直播宣州抗灾救灾情况。看着自己辛苦采写的稿件发布、被转载,我瞬间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新闻工作本身是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性的工作,它给从我提供的,是一次次参与世界、参与现实、参与社会的机会。这两年来,我在“学习",也在“投身",时刻准备着,去实战、去思考,将热情投入工作,也多多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掌握了与新媒体从业者的技巧和方式,慢慢地学会解读各类信号与信息,不断地告诫自己沉下心,戒骄戒躁,要把每一次工作都当做自我打磨、自我修正的机会。

我认为,作为一个负责的新媒体从业者,记得自己所采访的新闻事件还不够。在这个“人人都能当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我记得我手中镜头和键盘的作用,记得我的理想,记得我的初心……

用心记录  用情磨砺

戴盼

今年的11月8号是第20个记者节,是我从业以来的第3个记者节。

并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我,从之前单一的坐在电脑前制作视频到现在不停歇的外出跑新闻。工作3年来,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是更多的磨砺。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懂这份职业的含义,于是学习的过程变得漫长而艰辛,3年过去了,在平时的采访积累中,我学习到了最新的党的方针政策,感受到了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市民知道社会在进步,使我对这份职业充满敬畏感。

记者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我常笑着和家人朋友说,以后说不定能走遍宣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出去采访时,常常听到别人说,你们真的很辛苦。但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辛苦,记得今年利奇马台风退去后我们去采访被转移群众,穿着胶靴踩在泥泞的路上脚都拔不出来,采访结束后,民警李炎涛意外我为了采集镜头,竟然会坚持去现场。我笑着说,前几天这里被大水淹至两米深时,你们不顾自己安危冒着风雨紧急转移群众,相比较而言,我们现在能做的已经很简单了。

逐渐爱上这一行,是因为这行给了我太多的触动。为救工友意外受伤去世的刘荣义,妻子悲痛万分但却选择捐献器官,去成全其他家庭的幸福;村医陈三元,28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与奉献,成为村民们眼中的最美医生;76岁的老党员秦世华,文明创建、秸秆禁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每一项工作现场都还有他忙碌的身影;坚持十年养殖业,屡次遭受挫折却从不放弃的罗念念……还有太多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工作者,他们身上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能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传递给大家,让他们的光和热散发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平时接触的人很多,面也广,涉及到各行各业。多看、多读、多问、多想,广泛汲取多种营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是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得自己不断的学习与进步。眼下,随着媒体融合发展逐渐深入,对记者的素质要求更严更高,怎样把自己逐渐塑造成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是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我想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职责。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一直保持对这份职业的热忱。也如有句话所说:“你为这个时代的进步推了一把,贡献一丝光亮和温度,哪怕无足轻重,也是开心的。"接下来,我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的把故事传递好,记录好。

心有所持  坚定前行

朱婷

记得6年前刚到区新闻中心做实习记者时,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和一个刚来实习的小伙一起,由于来自皖北,我不太能听得懂宣城方言,便带着忐忑的心情出发了,当看到自己的稿件登上了《宣州专刊》的一版,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感激。

或许是因为实践少、或许是因为还没适应从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变。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日子,总是漏洞百出,有些小毛病甚至连自己都觉得不可原谅,一度很失落。但对于我的粗心、大意和失误,同事们更多的是包容和鼓励,这让独自漂泊在异乡的我倍感温暖。

伴随着一天天的工作,与同事们从陌生人慢慢的变成了朋友,我们的友谊也随之一点点加深。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这帮90后的小伙伴们无话不谈的,只知道从工作到生活,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使他们让我在这个城市有了朋友、让我不再孤单,也是他们让我对这座城市开始有了眷恋。

工作上,我先后从事过实习记者、校对、排版和编辑等岗位,不同的岗位教会了我不同的东西。其实,不管是哪个岗位我都深深觉得干报纸这行,细心和责任心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必须的。传报纸合版前,把内容看一遍、看一遍、再看一遍,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有时候晚上睡觉前还会忐忑着:明天的报纸没什么问题了吧?这也许就是我的“职业病"吧!

今年9月份,在忙完后期之余,我开始主动采写新闻稿件。我采访过立志苦干、身残志坚贫困户,感念党恩、回报社会的遗体捐献者,年过古稀仍坚持出诊的老中医,活出精彩、用脚步丈量大地的马拉松爱好者,踏平坎坷、一路披荆斩棘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不顾恶臭、奋战垃圾场的最帅环卫工人……他们让我感慨:人活着,原来还可以这样。

能够和不同经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新闻当事人对话,我觉得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幸运。虽说人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是确定的,但一次次采访接触到的鲜活的事例,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增加了生命的容量和厚度,慢慢地摆脱了那个曾经视野狭窄、流于浅薄的“平面"的自己。

即使跑一线干得是“兼职"记者,而且仅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我仍感觉“接地气"日子让自己在成长中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成长得不算慢,也不能慢。当把写好的稿件发给被采访对象之后,他们的每一次认可与点赞,都能将我工作中的疲惫一扫而净,也给了我继续奔波一线、熬夜奋战的工作动力。

未来的工作道路上,难免仍有诸多不期而遇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攀过奋斗的阶梯、抵达理想的峰峦。

朱蔓妮正在认真写稿

王香正在与采访对象交流

张子童在寻找当天可编辑微信的新闻信息

戴盼正在采集现场镜头

朱婷正在专注校对

新闻推荐

宣州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放管”力度 增强工作实效提升服务水平

宣州讯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宣州区以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重点,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管,着力...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