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祥:致富不忘众乡亲

宣城日报 2019-04-11 10:36 大字

每一个创业者似乎都有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但戴文祥的故事却不是这样。

2011年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生态黑猪肉后,很快便提起了兴趣。此后的八年间,他在生态养殖这条路上奋力逐梦,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更带动了四乡八邻共同致富。

踏上创业路

戴文祥家住宣州区向阳街道办事处河北村。和众多农村家庭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就立志要闯出一片天地。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2007年夏天,他收到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时光一晃而过。毕业后,戴文祥在杭州一家公司的策划部担任要职。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他得到了较好的历练。

灵感,往往更眷顾善于思考的人。一次在朋友家吃饭,餐桌上的一道再平常不过的菜——红烧肉,引起了戴文祥的兴趣。“这个红烧肉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吗?”他赶紧问起了朋友的母亲。

得到的答复是:烧法大同小异,好吃的关键在于肉的品质。“餐桌上的那道红烧肉,用的是生态黑猪肉。”

聚餐结束后,红烧肉的味道久留唇齿,朋友母亲的话语也萦绕耳畔。“能不能搞黑猪养殖呢?”戴文祥这样问。随后,他通过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调研发现:不少高档酒店都想采购这种生态黑猪肉,但一直苦于没有固定采购渠道。

想法很快化为行动。调研结束后,他决定搞黑猪养殖。紧接着,他便回到了家乡,成立了宣城市文强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

矢志创品牌

跟预想的一样,回乡后的戴文祥立刻遭到了亲朋好友的“责难”: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好好在外闯荡,回来能做什么?

面对亲人的不解,铁了心的戴文祥并没有放弃。调整好状态后,他先后前往周边地区进行走访调研,最终了解到:众所周知的“宣城黑猪”俗称“荆州黑铁”,并与杨山猪统称为“皖南黑猪”,且被列入了安徽省地方品种志。

更让他放心的是,皖南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黄豆等旱粮作物,这些都是养猪的主要精料。此外,当地群众还有种植红苋菜、苦蔴菜等青饲料的习惯,用这些天然生态饲料喂养出来的猪,其口感可以与市场上的高价猪相媲美。

2014年,经过深思熟虑,戴文祥建起了一个占地260多亩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堆草堆生态养殖基地,开始了规模化养殖。

品牌的价值是无形的。深知这一点,戴文祥又及时注册了“堆草堆原生态养殖基地”商标,并聚力发展电商,拓宽了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与此同时,他还不断丰富养殖种类,饲养起了土鸡等家禽家畜。

如今,堆草堆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年出栏原生态有机黑猪约2000头、土鸡约150000羽,其产品主要销售到上海、浙江等地。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还与大润发、世纪联华、大统华等品牌超市开展合作。2018年,公司销售额达到5600余万元。

心系贫困户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戴文祥始终坚持“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让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一方面,公司积极吸收周边村民进入公司就业,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能达6万多元;另一方面,他主动与周边的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联系,免费提供鸡苗供给、技术支持、市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王淑芳家住宣州区古泉镇九连社区,几年前,她的丈夫因急性白血病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孩子。繁重的压力,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了解情况后,戴文祥主动上门走访慰问,并承包了她家的山林,每年给予固定补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快,戴文祥决定免费给王淑芳提供鸡苗,并在技术上给予她精心指导。为了解决销售难题,他还通过“订单式”收购成品鸡。一系列的贴心之举,让王淑芳成功脱了贫。

家住洪林镇的刘志军原来是一名瓦匠,一次意外让他落下了残疾,再也不能做较重的体力活。在洪林镇政府和共青团宣州区委的对接下,戴文祥主动上门提供帮扶,让刘志军通过养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戴文祥的带领下,目前,公司共带动周边174位农户成功脱贫,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新闻推荐

宣州区中福彩民连中三元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宣州区福彩也迎来了大放光彩的一个月。三月份,宣州区中福在线中山路销售厅25万元大奖多次降临,一个月内...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