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沪苏浙 力促宣城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宣城日报 2018-11-13 10:36 大字

“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是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在全国前列,市农委组织赴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学习考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实地考察了鲁家村和余村的发展变化。对比差距,感受颇深。

一、经验与特色

理念新。他们真正按照五大发展新理念来引领和推进乡村振兴。“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余村,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山采石到本世纪初的竹业加工,再到现在的经营美丽乡村,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真正体现了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鲁家村将全村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18个家庭农场,依据规划对外招商,其中有12个家庭农场都是安吉之外的主体投资建设,吸引外来投资20多亿元,体现了开放发展的理念。两个村都是美丽乡村示范点,他们从建设之初,就植于经营美丽乡村的理念(就像我们经营城市一样),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到村庄房屋风貌的改变,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成既宜居亦宜游的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就想到建好后怎么去赚钱,怎么去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而宣城市许多生态条件较好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也很大,建设的也很好,但大多数没有想到去经营,去发展经济。

机制活。他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政策导向和工作机制都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如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方面,整合财政资金,把上级各项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股份中,并量化到全体股民,再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的项目上,这样既可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也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也得到实惠,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如鲁家村上级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投入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入股到村里旅游项目中,村里每年按比例分红。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村里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把需要流转的土地山场和闲置房屋集中流转过来,再根据产业项目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再对接到各类新型主体手中。这样一方面体现了为村集体成员和项目主体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带来更多的集体经济收益。如在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用地上,只要不占用基本农田,只要符合相关政策,能够作为设施农用地处理的就按报备管理,能够不报转建设用地,尽量不报转。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联结机制方面,鲁家村的18个家庭农场都分别与全村的农户联结起来,农户以股份制、土地流转、劳务等方式获得收益,体现了共享共有的发展理念。

投入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容村貌的变化,还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加大投入。现在看到的余村鲁家村的现状,是多年来除他们自身努力外,与各级的投入分不开。他们从环境治理入手,到村庄规划建设,再到农业加旅游设施的建设,各项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政府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如鲁家村的环境治理及美丽乡村上级投入就达1700万元之多。浙江省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连续投入多年。在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真正按照城乡融合的理念,对农村加大投入。

产业强。乡村振兴说到底,要靠产业发展来支撑。他们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因此制宜,发挥当地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鲁家村曾经是安吉有名的穷山村,2013年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在鼓励本地农民返乡创业的同时,吸引外来资金,打造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鼓励现有农户扩大产业,如种植白茶、铁皮石斛,饲养野猪、野山羊等,打造花海世界、百亩竹园等景观,农场建设起来之后,又引进专业大公司来负责经营,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51%。形成“公司+村+农场”的经营模式,三方共同建设并实现利益共享。2015年一列轨道4.5公里的观光小火车,将18个家庭农场串联起来,整个鲁家村初步形成全域景区化。余村的产业发展,从上世纪的“矿山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变靠山吃山为养山育山,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农家乐发展迅速,全村现有民营企业18家,农家乐25家,观光休闲旅游景区3处。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村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仅2017年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00万元。

农民富。2017年鲁家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00元,余村41300元,分别是宣城市农民收入的2.44倍和2.83倍。不仅农民收入高,而且村集体经济非常强,2017年鲁家村集体收入335万元,余村集体收入410万元,宣城市除城郊村外,真正有几百万元收入的村少之又少。在村富民强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7年安吉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1.73,而宣城市是1:2.36,安徽省是1:2.48。

二、启示与建议

学习安吉经验,找出自身差距,结合宣城市实际,进一步明确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力促宣城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抓产业。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没有基础,更不可持续。要利用宣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独特的毗邻沪苏浙的区位优势,努力将宣城市打造成面向沪苏浙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地。围绕两个基地的打造,因地制宜,加快宣城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围绕皖南川藏线、名镇古村、美丽宜游乡村等,着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田园农业等。二是着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要抓好50万亩茶园的提质增效和品牌培育,年出栏1.1亿只家禽业的转型升级,20万亩河蟹及10万亩稻虾共养,10万亩优质烟叶生产,20万亩地道中药材,50万亩经果林,20万亩优质果蔬。培育产业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三是突出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设立食品加工园区,集聚发展食品加工业。提升全市在现有17个各类农业园区的农业产业集聚度,按照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和理念来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

抓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要巩固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在放活经营权上作文章,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宣城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5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为契机,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股份经济组织,明年进行巩固提升完善。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选准发展产业,对接项目主体,带动农民入股,力争明年底所有村都要实施“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三权分置改革,要重点探索在适度放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使用权上有所突破,通过改革后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平台,运用多种形式的流转,吸引各种要素发展民宿、养老、休闲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依法自主发展相关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要加强农村金融保险机制的创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抓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发挥财政金的整合撬动和开源作用。当前要重点在两个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是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边屋旁杂物清理,废弃房屋整治等工作,做到村庄干净整洁美化。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的道路、水利、供电、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力缩小基本公共设施与城镇的差距。

抓主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紧紧抓住三类主体。一是农民主体。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共同责任。当前尤其需要提高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动,典型引导,营造氛围,充分调动他们作为的主人翁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主体的产业发展本领、市场经济意识、集体观念、乡风文明素质。二是经营主体。在服务和联结小农户的同时,重点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他们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做好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工作。三是组织主体。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支部要坚强有力,作为领头雁的支部书记,要有情怀,有发展能力。坚持能人兴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

(作者系市农委主任)

新闻推荐

宣州实现高新技术 企业数快速增长

宣州讯今年宣州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5家,较上年增长40%,增幅位居全市第二,总量位居全市...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