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谈宣城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
当代名家品宣城又开讲啦!7月5日上午9时,由市政府主办,安徽知行策划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当代名家品宣城栏目在宣城红星礼堂拉开了第八季,主讲人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鲍教授也是继蒙曼、纪连海等学者后,第八位走进宣城的“当代名家”。
■山水诗乡说“山水”
尽管由于梅雨季节空气湿热,昨天上午的红星礼堂仍然人气爆棚。上午8时许就陆续有大批历史、文化爱好者们赶来排队入场。“名家品宣城这个讲座我每次都会来,这次距离上一季等了六个月,有点久。”早早赶来的一位大爷告诉记者,能亲自在礼堂内和这些学者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
“宣城是我特别向往的地方。今天终于来到了宣城,觉得十分亲切。”开场,鲍鹏山教授风趣的叙述了自己因大学同学而和宣城的缘起,平易的话语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场外天气热,场馆内气氛热。
鲍鹏山教授本次开讲的题目为《从池上楼到谢朓楼:中国山水诗的成熟》。“宣城是山水诗乡,我今天所讲的就是山水诗的发展和宣城对于中国山水诗走向成熟的巨大贡献。”
鲍教授介绍道,中国古典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谢灵运的开创性书写,“山水”成为养育中国人性情和心灵的怀抱,“山水诗”成为民族的诗歌和美学传统中值得我们骄傲的部分。在那个时代,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使山水和自然事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原点,山水与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赋予了山水独特的内涵。‘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在孔子眼中,山水有九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眼中,山和水中有道。‘入山林,观天性。\’在庄子眼中,山和水体现了游览者的生活情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在隐士们眼中,山和水体现的是自己的品格。”鲍教授从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叙述了山水诗的出现的原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待到晋宋之际谢灵运时,“山水”在诗人和艺术家的心目中愈来愈具有了“本体”的、“无言独化”的意味,山水诗也开始兴盛。
但鲍教授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还只是山水诗的初级阶段,其诗写景与写情单独成句,过于雕琢。他引用《文心雕龙》评谢灵运诗:“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成熟,得宣城山水之助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待到谢朓的山水诗问世,中国的山水诗真正步入了成熟。”鲍鹏山说,谢朓与谢灵运山水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情和景的自然交融,他的诗山水载情,股股浓郁情感随着明山秀水、余霞澄江扑面而来。
“这几天在宣城游览,我觉得宣城的山水‘明丽而不妖艳,幽深而不高峻。\’当的起一个词‘明媚\’,谢朓流传下来200余首诗篇,一半都与宣城有关,可以说没有宣城就没有谢朓,得宣城山水之助,谢朓将中国山水诗走向成熟。”鲍鹏山随后从谢朓的经历和诗句分析宣城对于谢朓乃至中国山水诗潜移默化的影响。
“谢朓在宣城只两年,但获名谢宣城,这是宣城和一个人的缘分,也是中国文学的奇迹。山水与人之关系,自孔子至谢朓来宣,正好一千年,一千年,山水诗终于臻于成熟。宣城,真是中国文学的福地。”
鲍鹏山最后笑谈道:宣城虽美,但不能只有山水,更要有人文、有故事,宣城有这么多璀璨的人物和不朽的诗篇,相信今天的宣城只要善加发掘,会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新闻推荐
宣城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公告宣国土开告字〔2017〕5号
经宣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城市国土资源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决定公开出让位于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2幅工业用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地块位置及基本情况1、KGY1706...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