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沈从文
“走过许多桥,梦只到湘西。”
我计划过很多次短途、长途的旅行,有的成行了,有的错过了。有一个地方,令我魂牵梦绕,但却从未在我的旅行计划中出现。“近乡情更怯”,它不是我的“乡”,是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
我对湘西的印象完全来自沈从文的小说。
初识沈从文,是在高二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节选的《边城》,一读惊为天人。还记得,那天放学,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店,寻找沈从文的书回家,一口气读完,心中惟觉欢喜和畅快。这本书,到现在还占据着我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
高晓松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有些作家你要首先知道这是他的作品,读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他写的;而有些作家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是他的作品,随便拿出一页纸看看,就能断定是他写的,沈从文先生就有这样的魅力。”沈从文的文字个人色彩十分鲜明,我想,这或者与他没有受过民国正统教育有关。
民国是大家名士辈出的时代,许多作家,都有着耀眼的学历。而沈从文仅念到高小毕业,是民国文人中学历最低的一位。与那些充满书卷气,大量运用各种典故掉书袋的作品相比,沈从文的作品在当时文坛算得上一股清流。
沈从文一直自嘲自己是个“乡下人”:“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我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汪曾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个乡下人对现代文明的抗议。”“乡下人”,是沈从文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自我认同。也因为是“乡下人”,才有了他那些有意与喧嚣的俗世保持距离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姿态。
一直到苍老,他都始终在用文字怀念这个“乡下”。
大家了解的沈从文,大都是了解他和张兆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个“行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的男人,写过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故事?
《边城》带着我,看到了纯粹质朴的爱情。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翠翠让我知道,等待,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最美好的词汇,它使人在希望中黯然神伤,却也使人在绝望里盈盈期盼。
《萧萧》则更让我感动。萧萧是个童养媳,但婆婆对她如亲生女儿般宠爱,他的丈夫更像弟弟,他们的爱情有浓郁的姐弟之情,如水般春景澄澈。萧萧是典型的沈从文式的悲剧,于丑恶处追寻美好,于黑暗间寻找光明,这样的悲剧使人悲伤,却并不绝望。
《三三》写的是一个关于梦境的爱情故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短篇,它带着我看了一路的风景,花开花谢,皆是自然。对世界、对生活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只需坐看云卷云舒。
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即使是有着悲情的意味,他也始终用清淡的散文的笔调去书写那一种自然美,用温柔的笔调,酿就小说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有研究者这样评价沈从文的文字:“像东晋到刘宋时候的文字,热闹也热闹得古朴干净。”不信,你看: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读来,是不是有种六朝书信清谈的玄灵清透之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内心世界,或大或小,用心才能抵达。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沈从文带着他笔下这群来自边城的人在我心中开辟出一个桃园境地。雨落桃花,红尘不染;纤纤素衣,美之极然。
中国宣城网记者
路遥
新闻推荐
提升市民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根本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加强城市管理,营造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的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市创建文明市指挥部决定,在市区开展“六乱”集中...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