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正发:一生艰苦晚年幸福

皖南晨刊 2016-11-21 00:00 大字

刘正发老人与大儿子、小儿子合影。

她六岁逃荒至宣城,七岁被卖到街上当童养媳,几年后又因战乱改嫁给农夫,苦熬到解放后,丈夫又因饥荒丢下两对儿女撒手人寰,无奈于生计的她又改嫁给逃荒的穷汉,煎熬中总算把子女拉扯大,却又留下一身的慢性病。这就是宣州区金坝102岁老人刘正发的艰苦人生,不过如今的她在幸福中安度晚年。

苦难的人生,磨砺着沧桑的岁月

11月初,当记者随金坝街道靖庙村村干部来到刘正发老人家时,她正呆在空调房里看着电视里的警匪大片。硬朗的身体、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刘正发老人已经102岁。她的小儿子靳照普告诉记者,“老妈的喜好和年轻人一样,什么都爱吃,什么节目都爱看,就是不怎么爱休息,也谈不上什么养生之道。”

“我老家可能是巢湖那边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宣城,只知道那时候人整天都没东西吃。”刘正发老人向记者回忆,一九二几年的时候宣城的日子还算可以,所以家里人为了图个活命,就在媒人的说服下,把她卖到十字街附近某户人家当童养媳,童养媳在没长大之前是要学做家务的,因此刘正发从七八岁起就开始了“劳动人生”,终于熬到了可以成亲的日子,突如其来的战乱,让她再次成为家破人亡的难民。

“她逃到金坝这一带时,已经完全没有生计可言,只能帮人家打点零工糊口。”靳照普告诉记者,母亲当时就在这一带,改嫁给一户杨姓农民,虽然穷点但生儿育女勤俭持家,苦难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可好景不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丈夫饿死了,壮年守寡的母亲只好带着一双儿女以务农为生,后来村里好心人为接济这个破碎的家庭,才将靳照普的生父,一名来宣城逃难的移民,与母亲撮合在一起。“后来才有了我,两个哥哥与两个姐姐,常年处于贫穷与饥饿之中。”

家乡的发展,改变了不幸的人生

“穷,家里实在太穷了,房子都是自己打木料盖的。”据刘正发的二儿子杨士德介绍,虽然母亲与继父都很勤快,但毕竟人太多了,能赚钱换食物的办法都想遍了,还是很难让家里摆脱贫困,以致于他和小弟靳照普至今没有娶媳妇,后来操劳过度的继父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又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刘奶奶,是我们村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尤其是小孩子们都认得她。”靖庙村村干部告诉记者,她们小时候,刘奶奶为了补贴家用,每天把毛竹筒子锯成很多小段,然后在里面装上瓜子、粟子、炒米等各种零食,在校门外卖,这成为那个年代校园生活里难忘的回忆。而刘正发老人的家人却表示,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养活家人,因为常年起早贪黑干活及营养不良,留下了一身的慢性病,后来还因白内障近乎失明。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金坝乡因城市化扩张而逐渐繁荣起来,我们这一大家人的生活也随之出现了转机。”刘正发表示,因为宣城至宁国的公路直接从老家穿过,他们这些被征地农民基本上都享受到每月1150元的保险金,不用忙着种田的儿女们还能打点零工,全家人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而随着国家医疗政策的拓展,母亲慢性病也逐渐有所康复,还做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如今,母亲的生活很惬意,恢复视力后看电视也清晰了,村里的干部逢年过节还会领着志愿者前来探望,这让老人感到很舒心。”

新闻推荐

房四宝酒·新年新语新愿市六小四(2)班 黄鑫雨面对即将

文房四宝酒·新年新语新愿市六小四(2)班黄鑫雨面对即将到来的崭新的年,作为一名宣城小记者,我在美丽的市六小校园里,祝愿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新年快乐,万事通顺;特别要祝福明年参加高考的的哥哥姐姐们...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