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垃圾的“旅行”
垃圾填埋场里,环卫工人一年365天无法正常休息。环卫工人将垃圾倒进收集车。满满一车的垃圾被送到中转站。
“我”是一袋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的生活垃圾,诞生在市区西苑公寓的一户居民家中。体重4斤多的我,有着圆溜溜的“肚子”,里面装满果皮、塑料瓶、烂菜叶、食品包装盒、废旧纸张和一些残羹剩饭。
10月14日早晨7点多,主人出门上班时,将我“丢”进了小区里的垃圾桶,“我”的“旅行”由此开始……
第一站:小区垃圾桶
拾荒人对“我”挑三拣四
“我”走出家门“旅行”的第一站,正是小区里的垃圾桶。
在这里,“我”看见了许多“新朋友”,他们正叽叽喳喳说着话。一个散开的红色垃圾袋里,香蕉皮小朋友正劝告一块砖头:“你是建筑垃圾,你不应该和我们在一个垃圾桶里。”砖头同学很无奈:“我也不想,是我的主人不负责任。”
垃圾桶里的新成员越来越多,不一会就满员了。虽然温度不高,但“我们”很快都挤出了“汗”,散发出一股臭味。“我”还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主人,随手将一袋袋垃圾扔在了桶外,弄得路面都脏了。
路过的人们纷纷绕着“我们”走,除了一位拾荒人。他解开了“我”和小伙伴的“衣裳”,将里面的废旧纸张、塑料瓶等有价值的物品全部挑走了。
对此,“我”挺高兴的。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在宣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不在最初环节就做好垃圾分类,等到后续阶段再去分类就更难了。
但是,仅靠拾荒人对“我们”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听说在发达地区,居民在家里就已做好垃圾分类……
第二站:垃圾中转站
“我”和小伙伴被轰轰响的机器压扁了
经历了拾荒人的“挑三拣四”后,很快,又有一位不嫌“我们”脏臭的人来到了“我们”身边。
垃圾桶大哥告诉“我们”,这是小区里的保洁员张思齐师傅,除了西苑公寓,他还负责附近聚业小区、杏花村、民政局宿舍的垃圾收集。54岁的他每天早上4点多就会来到这个片区,将这里80来个垃圾桶的垃圾挨个倒进他的垃圾车,并且送走。下午,他还要再倒一遍。
张师傅好像一点也不觉得臭,“我”看到他先是从桶里拎出不少垃圾袋,然后又将垃圾桶大哥整个抱起,将“我们”一股脑全倒进了车里。
张师傅随后上车,带着“我”和同伴们开始了新的旅程。他一路走走停停,不断往车里倾倒“我”的同类。大概倒了20只桶后,“我们”的“专车”终于满了。
10来分钟后,“我们”被送到市区西林菜市场旁的一个垃圾中转站。一车的小伙伴都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垃圾车厢。车看上去很先进,不用环卫工人帮忙,“我们”就进入了车厢。一位果皮兄弟向我们介绍说,这是移动压缩设备。
话音刚落,车厢旁工作间里的环卫工王翠兰按下了手柄,大概四五分钟后,“我们”就被轰轰响的机器压扁了,“我们”之间的间隔变得紧密起来。
压缩了多次,又等待了一个多小时,车厢这才满了。等待的过程中,那位活泼的果皮兄弟还告诉我们,这个垃圾中转站里装有自动除臭喷淋装置,每20分钟就会自动喷淋一次,这是为了让“我们”不那么臭,不会影响到周边的人。
随后,一辆大型转运车开了过来,“我”所在的整个大车厢被挂到了大车上。
终点站:垃圾处理厂
垃圾焚烧发电厂让“我”变废为宝
“我们”的长途旅行开始了。一路上,菜汤同学最讨厌了,他特别活跃,总爱在大家间穿梭,把车厢里变得越来越臭。
在这里,“我”又不得不提垃圾分类的事了。如果宣城市垃圾分类做得好,像菜汤这样的湿垃圾是不会跟干垃圾放在一起的。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听说宣城市已在计划建立“湿垃圾”的终端处置场,即餐厨垃圾处置场。
半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我们”被转运到大本营——古泉生活垃圾填埋场。远远的,“我”就闻到了席卷而来的恶臭。“我”还看到,巨大的填埋场被整体铺上了黑色的防渗膜,看上去十分壮观。不远处,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堆成了小山,两辆推土机正来回碾压着垃圾,将垃圾推平、压实。
但,“我们”并没有被倾倒在填埋区。运输车沿着专门的垃圾跑道奔驰,最后驶进了一个大平台,将“我们”卸了下来。
见多识广的快递包装袋告诉大家,这是宣城市从2015年11月底启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了这个厂,垃圾就可以不用被层层埋进土地,而是通过焚烧变废为宝。不过,宣州区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达45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暂时还不能全部处理,所以垃圾填埋场仍在同步使用中。
话说“我们”被卸载后,就有10来个工人开始对我们进行分拣。“我”发现,他们主要拣出石头、砖块、金属、大物等不好燃烧的物品。
小伙伴们说,分拣完后,经过发酵和蒸发,“我们”将和其他垃圾以及煤混在一起,放到焚烧炉里焚烧,产生热量用于发电。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们”将不再是人们避之不及的臭东西,而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宝贝。听说,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焚烧垃圾可产生9-10万千瓦时的电能呢!
当然,“我们”燃烧后还会产生飞灰,但是约10吨垃圾燃烧后只会产生1吨飞灰,这要比直接填埋“我们”划算得多。
“我”也希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早日提高产能,让更多“我们”的小伙伴都能变废为宝!
记者手记:
人人讨厌垃圾,人人又都在制造垃圾。可是,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垃圾的归处仅仅是家门外的垃圾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每天扔出去的一袋袋垃圾如何离开垃圾桶,最终又去了哪里。
他们也并不知道每天自己还沉浸在睡梦中时,生活垃圾运输车便已陆续出发,驶向各个垃圾站,成吨的垃圾从清晨就已开启循环利用的“旅行”。
他们不知道有多少环卫工人不能按时吃饭,过着没有正点下班的生活;不知道有人在张嘴就可能吃到苍蝇的环境里,度过着一年365天;不知道有人因为常年与垃圾奋战,嗅觉都已退化……
在举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当下,我们记录垃圾从产生到消亡的全流程,希望市民了解垃圾从居民区出来之后的旅程,也是希望大家了解环卫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处理这些垃圾付出的努力,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背后的曲折历程,从而希望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为城市环境尽一份心意。
新闻推荐
住房重建完成率68.4%,发放倒房重建资金1400万本报讯(张毅记者汪鸣)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宣城市水毁群众住房重建工作进展情况良好,截至10月19日,全市合计任务585户1335间,已竣工400户902间,在建142户326间...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