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宣城
■陆再奇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韩愈虽然只比柳宗元大五岁,柳宗元每次给韩愈写信时,总是很谦虚地称呼韩愈为“丈”,就是前辈、长辈的意思。韩愈与以古文知名当世的苏州“贡生”李观、泉州“贡生”欧阳詹皆为贞元八年(792)同榜进士。韩愈与李观同为梁肃弟子,欧阳詹在国子监四门助教任上,曾率领生员上书,大力推荐韩愈为四门博士,全力支持和参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
韩愈与曾“就食”江南的著名诗人窦牟的交往始于建中四年(783),韩愈时年17岁时,窦牟已36岁。韩愈《祭窦司业文》自称:“我之获见,实自童蒙;既爱既劝,在麻之蓬。自视雏般,望君飞鸿;四十余年,事如梦中。”生动说明了韩愈与窦牟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
韩愈对湖州籍诗人孟郊极为仰慕,与郡望苏州的张籍则为亦师亦友关系。德宗贞元十三年(797),经孟郊介绍,韩愈与张籍相识,从此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亲密关系,终且一生交情都不曾改变。
著名古文家皇甫湜为韩愈门下著名弟子,与柳宗元、韩愈学生兼侄女婿李翱等人,积极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旧唐书·韩愈传》载:后学之士,取为(注:韩愈)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五)官员赏识,获荐开启人生新征途
韩愈就食“宣城”期间,并非今人想象中的“孤苦伶仃”,用今天的财富标准,至少是个“中产”以上的家庭,否则,韩家难以供养百口之家,韩愈也没有潜心求学、拜师求学、结识友人的经济条件。韩愈出身于名门望族——昌黎韩氏,先祖韩演汉顺帝时曾为丹阳郡太守(郡治宣城),高祖韩晙为唐代雅州都督,曾祖韩仁泰为曹州司马,祖父韩叡素为桂州长史,父亲、叔叔和长兄在当时特别是在宣州一带有一定的声望,这些都说明韩家在当时的宣州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宣州地方官赏识“就食”宣城韩愈的原因。
贞元二年(786),韩愈在宣州刺史皇甫政举荐下,以宣州“贡生”之名至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韩愈前三次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査屏球总结韩愈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的主要原因,认为是韩愈备试求学时,远离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应试修业的文化圈,而是沉浸于自己有别于应试修行、偏向流行文化的治学体系。
韩愈一生对宣城哺育之恩终身怀念,视宣城为其第二故乡。长庆三年(823),距离韩愈最后一次离开宣城33年,也即韩愈去世前一年,他的侄孙韩湘(小名爽,亦有诗存世)进士及第回宣城,临别时,家人为他设宴饯行,韩愈动情地写下《示爽》一诗,诗中充满对宣城的思念。“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汝来江南近,里闾故依然”,并说自己还打算“有路即归田”,诗中还特别自注:“宣城在江之南,愈有别业在焉。”
韩愈离开宣城后,宣城人民将韩家韩氏祖业称之为“昌黎别业”。明正德十三年(1518),监察御史林有孚、摄宁国府知府魏浚改敬亭山翠云庵为韩公别业,以祀韩愈。嘉靖十八年(1539),宁国府通判何其高、知府曹迈于敬亭山下重建昌黎别业。翰林院编修邹守益撰《韩公别业记》。官府和民间先后设二贤祠、五贤祠、七贤祠、十贤祠、先贤祠祭祀韩愈。(4)
新闻推荐
今天,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在红星礼堂隆重开幕。昨天,出席会议的委员陆续到驻地报到。记者在报到现场看到,大部分委员都是“有备而来”,不仅撰写好了提案,第一时间向大会提交,而且提案多围绕市民关心的热...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