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市建设的“蝶变”之路

皖南晨刊 2016-08-30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文宣

宽阔平坦的马路四通八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两侧花红树绿步移景换……如今的宣城,交通便捷顺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宣城市围绕城市特色塑造,从城市独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入手,在强调保护城市生态基底的基础上,突出城市整体风貌的营造,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宣城特色”的城市生长新风貌。

打造特色“宣城印象”

今年7月1日,为期3天的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站在宣城市拉开战幕。赛后,比赛场馆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一致好评,这就是宣城市新建成的市体育馆。

自2013年1月动工建设,至2015年10月16日正式开馆,市住建委公共重点工程建设局以一流的工程管理,使体育馆从起初计划投资的1.88亿元,到最终建成使用资金1.51亿元,节约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

曾几何时,能够拥有一座现代化体育馆,是很多热爱体育运动市民的心愿。如今不仅市体育馆、市图书馆已正式投入使用,市博物馆也将掀起“红盖头”。

“之所以一直处于施工阶段,还是由于工程设计方案的变更调整所致。”据市公共重点工程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从起初单一的规划馆到为了整合资源,市博物馆、规划馆两馆合一,功能的调整也使得工程施工进度延缓。

据了解,功能调整后,场馆西侧、北侧两片“花瓣”状空间将供市博物馆使用,通过展示文物藏品等展现宣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届时,市民在市规划馆眺望“未来”之时,也能同时在市博物馆回顾“过往”。

市区的脸悄悄在变

说到城市的改变,市区状元路上的胡桂芬深有感触。

这位在晏公桥商住楼生活了8年的老居民,形容居住楼过去的外墙——是一块布满黑洞的破布,“掉皮、脱色,随时还有瓷砖从高空往下掉。”

近年来,随着沿街立面整治工作的推进,这块曾经的“破布”已经悄悄“变脸”,变得雪白、平整、干净。不仅如此,楼外原本杂乱无章的空调外挂机,也都穿上了整洁大方的铝合金空调百叶新衣。雪白的外墙、灰色的百叶,让这座商住楼显得十分雅致。

家住鳄城花园小区的孙大妈看待城市的变化则更为直观,每天早上六点多,她都会绕着附近的泥河滨河景观带走上一圈,对她来说,这里已经成了她锻炼身体常来的地方。孙大妈告诉记者:改造前,这儿的水是臭的,到了夏天,气味更加难闻。如今改造之后,河内的淤泥清干净了,河水也清澈了。”谈及宛溪河改造前后的变化,孙大妈有很深的感触。如今通过前些年清淤、疏浚、截污、绿化,治理后的宛溪河完成华丽转身,这条昔日的“龙须沟”完成了蜕变。

除了宛溪河外,宣城市还分别启动了泥河、清溪河滨河景观改造工程。如今,以宛溪河、泥河和清溪河等城市水脉为纽带,宣城恢复了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既调节了河水之丰俭,又结合滨河绿地系统建设重现城市文脉,形成城市绿脉,实现了城水互融共生。

建设的不仅是“颜值”

宛陵湖的碧波、敬亭山的苍翠、宛溪河两岸的游园小品……走在宣城街头,你会惊叹这座城市所呈现的生态之美。

宣城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泥河景观带、明镜湖公园、双溪公园、九曲公园、响山公园、敬亭湖公园、韩愈文化园……近年来,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在宣城的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地出现了许多绿地游园,可谓是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公园的建设,既是‘面子\’,更是‘里子\’,是真正能惠及全体市民的民生工程。”市园林局工作人员颇为自豪地介绍,城区公园数量由原来的4处增加到了18处,32处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街头游园新建并竣工,游园总数达到42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3平方米,并构建出绿地系统“一轴三心,双环八廊,六楔渗透”的环网状布局结构。

据了解,下一步,宣城市还将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现有绿化用地的利用率。兴建街角小游园和生态化停车场,合理开发宣城市自然山体、水域岸线等园林绿化资源。

城市建设发展改变的不仅是“颜值”,更是市民的“健康指数”。如今宣城内外,自然的翠绿无处不在,即使是日渐耸立的建筑也遮挡不住城市中那翠绿的山峦、荫郁的街道、多彩的花圃。

新闻推荐

宣城市表彰 “美德少年”

本报讯(萱文)为进一步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树立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未成年人先进典型,使未成年人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近日,市文明市建设办、市教体局、团市委联合在全市...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