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军民携手鏖战急

宣城日报 2016-07-06 10:01 大字

7月5日一大早,天气逐渐转晴。望着头顶愈发蔚蓝的天空,宣州区沈村镇胜利村张村村民组张邦兴稍稍舒了口气。这几天,除了担心胜利圩内的水位持续上涨外,他更心疼昼夜鏖战的官兵。

张邦兴的家在胜利圩附近。由于周围交通较为便利,所以当参与抢险救灾的东部战区第12集团军“临汾旅”某炮兵团一进驻,他家的二层小楼立刻成了临时指挥部。“屋里面堆满了各种救灾物资,官兵有时候也在这边歇歇脚。”他说。

虽然临近中午,但是沿着胜利圩一路走来,鏖战的场景随处可见。“我们在这边干了三天三夜了。”顺着“咚咚咚”的打桩声,记者在圩埂一处见到了胜利村中伞组村民程林,他正和附近的其他村民在圩堤的河道旁打桩固圩。“昨晚零零星星地下了一整夜,水位又涨上来了。”

果然,记者在圩堤的一处看到,水位已经漫过堆在圩边的第二层沙袋,地势较低处,水位甚至到达了圩边的第四层沙袋。“从早上到现在已经打了12根桩了,每个人都非常累。”程林告诉记者,不过辛苦归辛苦,为了能守住家园,大家都还是争分夺秒,一刻不敢停歇。

参与抢险救灾的东部战区第12集团军“临汾旅”某炮兵团也没有停歇。中午11点多,一车沙土刚运到圩堤,官兵们立刻抄起铁锹,抓起编织袋,朝着运输车跑了过去。

“加把劲,再干150米!”随着一声号令,已经鏖战了三天三夜的官兵再次抖擞精神,进入了战斗状态。他们分成两支队伍:一队负责填土装袋,一队负责加筑子埂。短短十几分钟,这段150米圩堤的子埂就被加高了数十厘米。

“从赶到胜利圩到现在,一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趁着喝水的间隙,官兵小费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新兵,但能够为灾区人民做些事,自己觉得非常值得。“还要多亏了当地政府给我们做了充足的后勤保障,让战士们心里觉得非常温暖。”

与年轻的小费不同,老潘已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了。今年8月,他原本计划休假回家探亲,但没想到接到了参与抢险救援的命令。“当兵的,关键的时候一定要顶上!”他说。

前来驰援的武警官兵不辞辛苦,宣城本地的工作人员也是毫不懈怠。在一间民居的门口,记者见到了满脸倦意的范益景。作为宣州区水上抢险队救援分队的一员,已经在前线战斗了12天的他显得疲惫不堪。“刚开始的任务是在水面巡查,后来负责转移被困群众、帮忙运送救灾物资。”范益景说,这项工作虽然听起来简单,却也充满危险。

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范益景和几名队员负责运送物资,当时河面上一片漆黑,天还下着雨,这让大家提高了警惕。突然,行至河中央时,冲锋舟的发动机熄火了,仔细查看才发现,原来是螺旋桨被水草缠住了。被困河心的范益景没有慌张,而是和队员们紧急展开了自救,最后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安全回到岸上。

“苦点累点都不怕,但就是有点想家。”范益景笑着拿出手机告诉记者,这是我的双胞胎儿子,他们刚刚13个月大。“有空看看宝宝的照片,或者跟家里视频,所有的疲劳好像一下子都没有了。”

新闻推荐

“两学一做”见行动 抗洪救灾显本色

洪灾面前,他用十几天的坚守,站成了一面旗帜。当洪水来时,他的足迹踏遍了辖区每家每户;当险情出现时,他的身影又冲在了最危险的前方。双眼已布满血丝,双脚已磨出水泡。在险情面...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军民携手鏖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