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和老爸成同行

宣城日报 2016-06-20 10:09 大字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后和你成了同行,才懂得你的不容易……”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父亲用他那厚实的肩膀,给我们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6月18日,父亲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记者、老师、医生三位子(女)承父业的身边人,听听他们与父亲的故事。

汪鸣:“父亲是我事业的引路人。”

父亲汪忠启:宣城日报社摄影记者

儿子汪鸣:宣城日报社皖南晨刊记者

“之前从来没想到和父亲一样,会成为一名记者。”今年39岁的汪鸣说。电脑专业出身的他,2003年顺利通过宣城日报社计算机招考,起初从事单位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和采编平台的建设,并不在一线采编岗。

2008年调入中国宣城网后才接触记者行当,2年后又调到晨刊采访部……一路走来,能从当初的“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业务骨干,汪鸣总结说:“除了自己摸索外,还多半要得益于父亲的指导。”

汪鸣的父亲汪忠启,是宣城日报社的一名资深摄影记者。从事摄影40多年的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还曾担任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先后在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千余幅,并多次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父亲在业务上的教导方式唯有‘苛刻\’二字来形容——刚开始就以专业摄影师的高要求点评我的新闻图片,言语直接不说,还多半不留情面。幸亏我‘抗打击\’能力比较强,不然那点儿自信心早没啦!”汪鸣笑道。

时间久了,汪鸣逐渐领悟到父亲的“心传”:首先要带着感情去拍摄,这样的作品才有人情味;其次要多拍多练,哪怕只为一张照片按下百次快门也值得,这样才能捕捉到最佳画面。

“小时候只记得他忙于摄影和采访老不在家,直到我干了这行,才理解他当年的辛苦。”汪鸣回忆,讷于口头说“爱”的父亲却如此细心:用几百张照片,完整地“串联”起自己的整个童年。感到庆幸的汪鸣,直到现在还保留了这个“习惯”:用相机记录下儿子成长的每一天……

时至今日,摄影依旧是父子俩的共同爱好和话题:“一说到相机和镜头,父亲和我谈论三天三夜都不嫌多。他是我事业的引路人,更是令我仰止的老师!”

汪鸣坦言,性格大大咧咧的自己不会刻意在父亲节时去表达心中的爱和敬仰:“我常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回爸妈家看看,陪二老话话家常。尤其是我家娃,可是父亲的掌中宝,爷孙俩亲的不得了!”

汤玫:“父亲用言传和身教,润物无声地教育我。”

父亲汤治平:宣州区养贤初中前校长、初中数学老师

女儿汤玫:市二小语文老师

“我们家也算得上是‘教育世家\’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应该说是受家庭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吧!”35岁的汤玫,回想起自己和父亲一样都从事教育事业时说道。

初三毕业,汤玫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宣城师范学校幼师专业。一路走来到今年,正好是她从教20周年。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汤玫说父亲汤治平总是用他那润物细无声的言传和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

1998年,当时还是个20岁刚出头小姑娘的汤玫从养贤小学借调到市二小带学前班。那时候学校刚建成,在教学之余,汤玫被安排打扫校舍。次数多了,让汤玫心里有了抵触。打电话给父亲抱怨:本来是来当老师的我,现在反倒成了清洁工了。还不如回去安安稳稳地当个乡村小学老师呢!

电话里父亲劝慰了几句,更令汤玫没想到的是,当晚汤治平就从乡下赶来与女儿彻夜谈了许久。父亲说人这一辈子,浑浑噩噩也是过,踏踏实实也是过,就看你如何选择了。

“父亲以自己年轻下放时的艰苦经历和当年面对家里穷困潦倒,自己作为家里长兄,还有俩弟弟要照顾等一系列亲身经历告诉我……”汤玫说自己终于想开了:那么艰辛的岁月父亲都挺过来了,作为家中独生女和父亲的心头肉,自己这点委屈算个啥。

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严父不同,汤玫眼中的父亲,永远是个温和耐心的忠厚长者。“他教育我做人不可有傲气,别把自己想得太高。还有不要太斤斤计较,吃亏是福。”汤玫许多学生的家长,也是汤治平曾经的学生,“那些家长一提起我父亲,都非常敬重,让我这个做女儿的心里也感到很自豪。”

汤玫说,64岁的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仍帮自己照看家中的小宝。“我家大宝也是爸爸和妈妈一直照看到上幼儿园。无论是母亲节还是父亲节,我都会接爸妈来家里团聚吃饭,陪他们聊聊。”(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市人防办迅速部署防汛工作

本报讯 6月20日宣城市普降大到暴雨,为做好人防工程及防汛责任堤段防汛工作,市人防办迅速行动,紧急部署。该办一是成立了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由...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我和老爸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