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明“小” 说(第三期)

宣城日报 2016-06-25 22:52 大字

来源:中国宣城网

为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中国宣城网特别策划了系列报道——“文明‘小\’说”,旨在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节,来反映一个合格市民应当具备的文明素质,同时也曝光一些看似“小节”,却有损文明的行为,以此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同时,在中国宣城网(www.xuanwww.com)十八巷论坛“民生版块”开设讨论专题,欢迎参加讨论,留下你的观点,大家一起,从小处,说文明。本期融周刊推出“文明‘小\’说”第三期。

好邻居的温暖

端午节前,王元涛搬进了锦绣华府的新家,新小区、新环境、新邻居……一切都是新的。当王元涛还沉浸在搬新家的喜悦中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和楼下的邻居成了朋友。

因为刚搬过来,许多东西要添置,王元涛和爱人每天上上下下,从一楼到五楼,五楼到一楼。

那天,王元涛吃过午饭,跟爱人打算回老房子拿东西,下到三楼时看见302大门敞开。王元涛想起来,上午下楼扔垃圾的时候,这家门就大开着,他也没多想。下午两点半,王元涛取完东西回来,看到302的门还是开着,“这家人不会是忘记关门了吧!”王元涛一边对爱人说,一边帮忙把门掩上。四点多,王元涛下楼买菜,特地留意看了下,302的门还是下午掩的那条缝。他心里一咯噔,“不对劲!”王元涛赶紧敲门,没有回应:“有人吗?”他又对着屋里喊了几声,也没反应……

王元涛这又是敲又是喊的,没叫出302的邻居,倒是惊动了301。“怎么了,小伙子?”对门的一个中年妇女出来。“这家人的门开了一天,我在想不会出什么事吧?”王元涛赶紧跟301邻居说道。“不会吧,老张家没人?”看来这个大妈和302家认识。她拉开门,喊了两声。“是没人,要么我们进去看看吧。正好咱俩相互做个证。”大妈开玩笑地说。两人进门一看,的确是没人。王元涛突然看到餐桌玻璃台板上压着一个手抄的电话号码。“大妈,这有个号码,我们打电话问问?”“我看行。”王元涛拨通号码,经过一通联系,电话终于联系上了302的户主。

原来,楼下的这位户主,上午因为出门急,居然忘记了随手关门。从这之后,户主每次见到王元涛都热情地打招呼,原本不认识的两人很快成了朋友。

和王元涛的“新小区”不同,黄丽玲住在九洲小区已经快十年了。老小区,物业管理难免有些落后,各家各户偶尔都会遇上点小状况。但是小区老,邻居就“老”,往往是这些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总在生活点滴处和细枝末节上,传递善意的小温暖,让你感受他们的“热心肠”!

女儿小希今年11岁,在第八小学上五年级。由于平时工作忙,黄丽玲偶尔会加班。每次加班,小希放学后就自己回家。

那天单位的事情有点耽搁,黄丽玲到家已经八点了,心里想着女儿一定饿坏了,赶紧加快步伐,一口气爬上四楼,掏出钥匙准备开门。突然听见“吱呀”一声,对面的门打开,一个小家伙从里面蹦出来,“妈妈,你回来啦!我在王奶奶家吃晚饭啦。”小希蹦蹦跳跳地帮妈妈接过包。听到声音,邻居奶奶立马跟了出来:“小希啊,是你妈妈回来了吗?”“王阿姨,谢谢你。”黄丽玲一边感激地谢谢奶奶,一边愧疚地接回女儿。“没事没事,姑娘,我买菜回来时,看见孩子在门口眼巴巴地望着,估计你没回来,我就让她进来了,刚好就在我家吃了晚饭。”

黄丽玲感叹道:邻居,邻居,一墙之隔的朋友,不是亲戚的亲戚。遇到好邻居,那是一份的福气!

(本网记者 孙丽莉)

相关法规:

《物权法》对相邻环境关系有明文规定,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物权法》的“所有权篇”中,设立了相邻关系制度。主要功能,是平衡协调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一方不正当行使不动产权利,损害相邻权利人利益的现象,以实现相邻各方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物权法》第84条和第85条分别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记者点评:

无论是王元涛的“热心肠”,还是“老邻居”给黄丽玲的关照,这些似乎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让邻里间彼此变得温暖起来,相互的友善之举,传递的是一份和谐,让彼此的心里感受到了一片温暖。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虽不是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但因同住一栋楼、一个院儿,“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间的接触和相处的机会有时甚至会更多一些。因此,邻里之间以礼相待、善待彼此尤为必要。和谐邻里关系的造就,需要大家的相互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没错,遇到好邻居是一份福气,这份福气,靠的是你、我、他(她),我们每个人共同“修”来。

“公交一族”来吐槽 “奇葩”行为损文明

公交车里的“早餐”

你每天都坐公交吗?你碰到过在公交车里吃早点的人吗?当你身处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旁边却传来一阵阵肉包子、热豆浆或者杂粮饼的“香味”,你会是什么感觉?

张静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因为家住在双桥,张静每天都要坐公交到市区上班。每天早上7点20分左右,正是上班高峰期,张静挤上6路公交。这一程线路长,乘客也多,每次上车后,张静只能挤在后面的过道里站着。站个20来分钟,年轻的张静也能受得住。但让张静觉得受不了的是车厢混杂的“早点味道”。

“封闭的车厢里挤着许多人,本来气味就有点‘复杂\’,再飘散出早点的味道,就让人难以忍受了,特别夏、冬两季开空调时,那味道就更加让人受不了。”

张静还记得,去年冬天一个早晨,“我上车后刚站稳就发现,我左边的人正在吃早点、喝豆浆,早点散发出一股韭菜味,在密闭的车厢里特别难闻。”那浓烈的韭菜味道,“陪伴”了张静一路。下了车,来到单位,张静觉得自己的头发里还有韭菜味道。张静说,“别看早点味道在餐馆里闻起来都挺香,一到密闭的车厢里,味道就特别的怪,尤其车厢里人多时,简直无法忍受。”

碰到这种事可不止一次。近日,张静下班回家时运气不错,上了公交还有座位,她喜滋滋地坐下来。可还没等她高兴完就发现,坐旁边的那位大妈真“奇葩”,居然端着塑料碗在吃麻辣烫!“这可怎么办,万一碰到车子拐个弯或急刹车什么的,这麻辣烫会不会洒在我身上?”张静不放心,就对“麻辣烫大妈”说:“这位阿姨,你能不能下了车再吃,万一汤洒出来就不好了!”谁知大妈根本就不搭理她,还吃得“哧溜哧溜”的……张静实在受不了那声音那味道,又怕被汤泼到,干脆离开了座位,躲得远远的。

张静的同事也有“公交一族”,大家常常对公交车里特别的“早点味道”齐声抨击。同事告诉她,在前不久的一天早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坐下,过了一会感觉自己屁股湿了,立马起身查看,原来座位上泼洒了早点的汤汁,弄的自己裤子上全部是油渍,无奈之下,只得回家换衣服。还有一次,他旁边一位小伙子在车上吃早点,他抱怨了两句,不料人家一边慢悠悠继续吃早点,一边回应他:“我吃我的东西,关你什么事啊!你还真管得宽!”这位同事反倒被噎得一时没说出话来。

看来和张静有相同烦恼的人还挺多。他们也发现,现在有些公交车上贴上了“禁止吃零食”几个大字,可这似乎也并不“妨碍”有些人继续“享受”自己的“公交早点”。(本网记者 董思朝)

相关法规:

在公共场所,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影响他人。《安徽城市公共汽车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节选):

(一)按秩序乘车;

(四)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或者有放射性等有碍他人安全、健康的物品乘车;

(五)不得携带犬、猫等动物乘车,但导盲犬除外;

(六)不得在车厢内吸烟、随地吐痰,不得向车外抛扔废弃物;

记者点评:

虽然《安徽城市公共汽车管理条例》没有明确提出“不得在公交车吃早点”,但其实它和“公交车里吸烟”同样属于不文明行为。在香港及欧美发达国家,公交车里不许吃东西的,甚至不许喝水,早就是明文规定的规则,违反者是要被处以罚款的。他们的立法理由很简单,这类行为在公共空间里影响了他人。

公交车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具备文明基本素养的人不应该在这里做出有碍别人的行为。公交车里吃早点,一则影响他人,二则影响卫生,三则有损自己形象。那些有着公交车里吃早点“习惯”的人,想必是心里只有自己,而少了一点他人。

克服这个坏习惯很简单:每天早起十分钟,用完早餐后再乘公交,别再只顾自己口福,不管他人感受,让文明之风清新你我他。

新闻推荐

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有效提高在校

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识毒、拒毒和防毒能力,6月17日和21日上午,市禁毒办联合宣州区、市开发区禁毒办来到宣城职...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