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作有灵魂的文艺作品

合肥晚报 2016-06-28 14:28 大字

[摘要]——王瑶印象

○《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重返舞台的陈爱莲在沙滩上起舞

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的领军人物,“中国的摄影大使”。30多年来,她凭着对摄影的痴迷和专注,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光影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有灵魂的文艺作品,不断追求艺术和审美的更高境界,走出了一段闪光的摄影人生路。

王瑶,是山东掖县人,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从小,她就受到了很自由开放的教育。5岁时,酷爱摄影的父亲手把手教她第一次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6岁时在公园,她偶然拍下第一张照片,从此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学校老师也鼓励王瑶发展摄影特长,每逢有活动就让她去拍。正是有了这种“童子功”,11岁时,王瑶凭摄影作品《穿着新校服进校门》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7岁时,当选为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并于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18岁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1992年,王瑶进入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工作,2009年步入新华社。外表温婉的王瑶,工作起来却有不让须眉的巾帼风范:拍摄桂林空难,化装成农民混进现场;采访三峡截流,在大坝上一待就是一天;采访奥运,40摄氏度的高温,背几十斤的器材,爬10米高的灯架……特别是赴桂林采访空难,给当时还年轻的王瑶上了深刻的一课。面对死难者的亲属,王瑶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握着相机的手在颤抖,泪水打湿了取景框。但摄影记者需要客观冷静,她最终安安静静地站在远处用焦距拍摄到了难得的感人情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用作品表达了对死难者深深的哀悼。

摄影的灵魂源自于心灵和思想。摄影,需要思想情感传达影像的力量。开启快门容易,打开心灵之门不容易;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不够贴近心灵。镜头常带感情,画面直抵人性,使王瑶的照片增添了一种摄影技巧之外的震撼。尽管从2000年起,王瑶开始转向管理岗位,但她并未放下相机。王瑶认为,用镜头聚焦这个时代,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2000年,30岁的王瑶将镜头对准60岁的舞蹈家陈爱莲。陈爱莲经历了“文革”的坎坷,饱经磨难的舞者于晚年再登舞台饰演16岁的林黛玉。通过与陈爱莲之间建立一种亲情般的情感纽带,王瑶走进了陈爱莲的内心世界,不断获得最佳拍摄“角度”。系列作品《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摘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成为中国获此大奖第一人。

专注、坚守才能收获颇丰。王瑶的履历上闪耀辉煌:先后获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等30多个中外重要奖项,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等专著,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收藏。2001年当选中国文联全委,2002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4年入选全国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年被列为全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

6月18日,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赴金寨县开展的“革命老区送欢乐 摄影扶贫大别山”志愿服务活动中,笔者得以近距离聆听王瑶的公益摄影课。“深入生活就有丰富题材”“越是有问题难题,越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摄影家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这些凝结了思考与实践的智慧分享,让广大摄影爱好者品尝了一顿艺术的饕餮大宴,受益匪浅。今年6月,在安徽宣城出差间隙,王瑶还进行了创作。

王瑶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自己心爱的摄影事业感到骄傲。她常说,“我们是世界的眼睛。对我来说摄影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个全心全力投入的事业。”在通往摄影艺术巅峰之路上,王瑶仍在艰苦跋涉……

□庐州读书人 图/文

新闻推荐

《美在雅安》推出仅一周即入围两大国际电影节

导演田文将携《美在雅安》赴电影节发表专题演讲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