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季宣:以教育救国救民
[摘要]张皖生
陈独秀流落在四川江津期间,关心和照顾他的亲友除邓仲纯等众人外,还有邓仲纯的四弟邓季宣。
邓季宣(1893—1972),名穆,怀宁人,幼承家学,少年时便与陈独秀有玩伙伴加亲戚的关系,曾在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北京南堂高等法文学堂学习,后听从姐夫葛温仲建议,去上海入华严大学学习佛经。半年后回安庆。
辛亥革命时期,邓季宣与安庆革命党人多为友好。安徽光复后,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邓季宣从乡下到安庆城内来,由陈独秀介绍,与韩衍、易白沙、史恕卿、高语罕等结识,加入青年军。季宣“一世极感兴奋”。当时山东烟台某镇清军未归顺,欲借调安徽青年军前去攻打,邓季宣“特告奋勇”,报名前往讨伐,后烟台某镇清军投降,邓季宣服役的安徽青年军未成行。不久邓季宣去南京入伍生队,又未成。
民国初年,邓季宣常常往来于安庆、南京、上海等地,虽然在安徽省实业厅做科员,但与陈独秀时有联系,颇受陈独秀的影响。邓季宣的二哥邓仲纯、三哥邓叔存(以蛰)于1908年曾与陈独秀一道去日本留学,学习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等,邓季宣去国外学习新文化、新知识的愿望十分强烈。1919年,邓季宣入里昂大学,以攻读文学为主,辅以心理伦理学;过了两年,改入巴黎大学,以攻读哲学为主,以心理社会学辅之。在法国期间,邓季宣还与程演生、丁肇青、章韫胎等人组织成立“东方文化协会”,藉以联合东方各弱民族在巴黎的知识分子,以交换知识为方法,以反帝革命为目的。1925年,在陈独秀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卅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在法国的邓季宣对国内发生的“五卅惨案”,义愤填膺,参加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做种种宣传工作,批评、纠正英国帝国主义者歪曲“五卅惨案”的非客观报道,真实客观地宣传帝国主义者的罪行。
1924年至1925年,国内局势混乱,安徽的国外留学生的津贴中断,邓季宣一边打工,一边继续留学,同时学习俄文。后邓季宣决定去苏联深造,原约定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一道去,可陈氏二兄弟已经先邓季宣去了莫斯科,邓季宣无法筹得路费而作罢。
1928年,邓季宣从法国学成回到安庆,后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任文史教授,但两校相隔太远,他又因身体有病,支持不下,便请三哥邓叔存帮忙另谋他职。于是,邓叔存写信给胡适,请求他介绍邓季宣去蒋梦麟任校长的浙江大学工作,但邓季宣未能成行。三年后邓季宣又回到安庆,应邀赴省立安徽大学文学院任哲学教授,兼预科主任。此后邓季宣还任过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安徽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安徽省宣城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邓季宣避难四川,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哲学教授。他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任校长期间,特别关心和照顾流落在江津的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陈独秀,接济陈独秀一家人的生活,安排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进国立九中总务处搞总务。对陈独秀的好友,他也尽心尽力地帮助:请潘赞化担任国立九中总务主任,潘的妻子任体育教师;请高语罕的妻子王丽立任国立九中校医;请陈独秀的忘年交胡子穆在国立九中任生物教师;请陈独秀的外甥(也是邓季宣的外甥)葛康俞、葛康素兄弟二人在该校任教师。
在那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期间,民众生活十分艰难,陈独秀及其好友得到邓季宣的帮忙,是颇感慰藉的。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江津病逝,邓季宣兄弟及陈独秀的好友帮助潘兰珍及陈松年一家办好丧事,安排出版陈独秀的遗稿等事宜。
抗战胜利后,邓季宣回到安庆,任安徽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邓季宣仍担任安庆女子中学(今安庆第二中学前身之一)的校长,后因患喉咙疾病,获准辞职。不久,邓季宣到南京任江苏省立图书馆馆员、南京图书馆馆员,又被江苏省委统战部调入江苏文史馆,担任馆员。1957年,邓季宣被划为右派,遭受不公正待遇。1972年,邓季宣含冤在安庆病逝。1979年3月,邓季宣被江苏省委统战部予以平反。
邓季宣是一个具有深厚中西文化底蕴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22年,坚持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颇为教育界人士称道。邓季宣的学生中,有邓稼先、汪耕、赵仁凯、夏培肃等10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陈独秀与邓季宣的关系就是亲戚加兄弟的关系。小陈独秀13岁的邓季宣,年轻时受陈独秀的影响,参加辛亥革命,接受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赞成《新青年》的主张和《甲寅》的言论,并参加救国救民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他未选择陈独秀走的苏联式的革命道路,而是走教育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邓季宣像他二哥邓仲纯、三哥邓叔存那样一直是陈独秀忠贞不渝的至亲挚友。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本庆
柯慧敏)1月中旬,记者从安庆调查队了解到,2014年CPI同比上涨1.3%,涨幅既比国家和省平均水平低0.7和0.3个百分点;也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步入“1”时代,创出...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