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再识敬亭山

皖南晨刊 2013-05-16 22:00 大字

郑尔麟 市实验小学五(4)班

我六七岁的时候初识敬亭山,因为昂贵的门票和漫天灰尘而半途而废。

这些年,我一直闷闷不乐。有一天,妈妈又带我上敬亭,我想了想,还是去了。然而,这次我与敬亭山的会面却一路充满了惊喜。

葱翠的竹林郁郁葱葱,林间多了许多穿着黄马甲的年青人,正细致地捡拾遗落的垃圾。我诧异地想到,现在的清洁工竟然这么年轻。我带着这个疑问,好奇地与同学一起去询问一个穿马甲的姐姐。不料,姐姐笑盈盈地说,她们并不是清洁工,而是志愿者。我钦佩地望着她,觉得她真是美丽极了。不由得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发现她和同伴一起爬着阶梯躬身捡着垃圾,脸上红彤彤的。我再望望同学,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把吃过的零食袋塞进了书包里。吃瓜子花生的,也偷偷停止了。是啊,有了这样的志愿者,我们也不能甘于落后啊!

回去的路上,我们的队伍更整齐了,心情也更美好了。

我更高兴的是,敬亭山上有了这样一批美丽的志愿者,我开始真的喜欢它了,就像诗仙说的那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指导教师:周士曼

下乡见闻

吴钦炀 市二小五(1)班

这次去大舅家,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下乡”。此次农村之行,我发现农村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有了很多新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换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

以前,下雨天走泥巴路会十分困难,因为泥巴很粘,走回家还要刷鞋,真麻烦。但现在的柏油路又宽敞又平整,走起路来非常舒适,而且下雨天也不怕了。

以前,村上的许多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一些十分粗鲁的脏话相互对骂,有时火气冒上来了,还大打出手。现在村民们开始学法懂法了,遇到难题大家就一起协商,邻里之间也十分和睦,打骂的现象几乎见不到了。

以前,村上由于没有垃圾站,大家就把垃圾随意地丢在小河里、草丛里、马路上,所以村里一直弥漫着一股腐烂的恶心味道。现在可不同了,村里新建了好几个垃圾站,而且也有了环卫工人,村子变得干净美丽了。

我相信,等我下次再来时,这里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变化。

指导教师:朱晓华

多余的担心

徐玲玲 华星外国语学校七(1)班

听大人们说,宣城以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叫宛溪河。那时在河的两岸,有许多人在这做买卖,还有许多人乘船从水阳江到宛溪河批发水果、蔬菜,那时候别提有多热闹了。宛溪河也因此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宛溪河变得污浊不堪,河旁边的石板上长满了苔藓,水面上漂浮着垃圾和一圈圈的油污,还有一些人往河里扔垃圾,排放污水。

现在,宛溪河虽然是治理好了,可是我还有点担心,这条宣城的母亲河,我们可要好好地保护啊。

还有,公路两旁的绿化带也让人担心。看,那片绿化带上盖满了一床床厚厚的大棉被,压得小树们都透不过气来了。现在,春天已经来了,我们行驶在公路上却看不见春天,多么“杯具”呀。

也许你要问了,你不是在校园里读书吗?是啊,但是我更是宣城这座城市的一员。为了宣城的城市文明建设更加美好,我真的希望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指导教师:李林贵

会移动的“花朵”

张诚 市三小三(6)班

前往风景秀丽的敬亭山,进山是一条弯弯的青石板路,路的两边是一排整齐的风景树,还有各种颜色的花卉。山是青青的,水是绿绿的,林中的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水中的鱼儿尽情地游,你说这景色美吗?但使我感到更美的是:山上那会移动的“花朵”——环卫工人的红马甲。

每到节假日,敬亭山上人山人海。但在游客中却有人,他们把果皮瓜子壳和食品包装袋,随手扔在路面上和草丛里。这时我们的环卫工人就会跑前跑后地去捡垃圾,远远望去,他们的红马甲简直就像一朵朵会移动的花朵,穿梭在人群中非常美丽耀眼。

有一次,我从山上玩下来,看到一位穿着红马甲的老爷爷,扛着一根竹竿,上面还扎着一个网,我不解地问他:“爷爷,你是去捉鸟呢,还是去网鱼呀?”他笑着对我说:“是去搞卫生。”我更加迷糊了,搞卫生都是用扫把和畚箕的呀。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好奇地跟在他后面,想弄个明白。不多一会,我们来到敬亭湖边的一个拐角处,只看见水面上漂浮着许多白色的垃圾,老爷爷熟练地将这些垃圾捞起,再一点一点地将它们丢进垃圾桶里。

“宣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爱护敬亭山优美的环境,也让我们的环卫工人能多一点休息时间,这该有多好啊!

指导教师:张响英

新闻推荐

宣城小记者走进科普教育基地

一、活动目的:市林业局联合宣城小记者工作室,让小记者走进宣城市科普教育基地——世纪生态植物博览园,体验森林,亲近自然,培养小记者珍惜和爱护自然的意识。二、活动内容:开展森林生态知识讲座;观看园区...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再识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