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他们的故事点燃你的创业激情

皖南晨刊 2013-04-23 22:07 大字

有人说,2013年是“史上最难找工作”的时期——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创历史新高。另据某网站最新调查结果,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

为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高调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随着大学生毕业季的临近,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回宣创业的大学生的故事。他们的创业过程也许不具有可复制性,但或许能给即将毕业或正计划创业的大学生以启迪。

【3000元起步2年实现买房梦】

讲述人:戴文祥

打工仔、小商贩、老板,这3个身份的转变,戴文祥仅用了2年时间。

2010年,戴文祥从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司白领。“说是白领,其实就是打工仔。”戴文祥说,那样的工作,干着没劲。

让他萌生创业想法的是得知公司老板的发家故事。“那是金龙鱼的一个子公司。前辈告诉我们,金龙鱼的老板当年也是从卖散装油的小贩开始做起的。”戴文祥想,家乡宣州区向阳镇有很多养鸡户,如果他从贩卖鸡蛋开始做起,会不会也能做大做强?

说干就干,2011年3月,戴文祥辞职回到宣城,当起小商贩。面对同学的质疑,家人的不解,他没有太多的解释。他的起步资金是3000元。买了一辆小三轮,进了2000元的鸡蛋,他便开始满大街地找客户。万事开头难,一切当然没有那么顺利。一些大的蛋糕房、菜市场,对他的推销根本不感兴趣,更别说进超市了。

他把目光放在了小蛋糕房上。比别人低的价钱、用完再付钱、上门送货……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一些小蛋糕店主,也因此靠口碑为他招揽了更多的顾客。

“第一批货一共才挣了10多块钱,但却让我感受到成功的滋味。”三四个月后,他的市场开始拓展到宣城一些大的蛋糕房、菜市场,甚至一些餐饮食堂、食品厂等。每天的鸡蛋供给量达到一两千斤,他花钱在市区租了间房,有了自己的仓库。

凭借过去在杭州积攒的人脉,戴文祥又将业务拓展到了杭州的多家超市,并专门请了两辆货车进行配送,每天的销量达到几万斤。随着业务做大,2012年下半年,戴文祥注册成立了公司。瞅准土鸡蛋的市场潜力,他又在宣州区古泉镇盘下一块地,办起养鸡场,开始研究生产富硒鸡蛋。

现在,他不仅拥有自己的鸡蛋品牌,还在全国多个地方拥有分销商。今年初,他实现了不靠父母买房安居的梦想。

当然,戴文祥的梦想远不止于此。“我希望能在开发区拥有一片厂房,让生产、销售、配送甚至售后能实现标准化、一体化。”

经验感言:

放下身段踏实积累

“很多大学生都是嘴上说想创业,却很少去实践。”戴文祥说,有些人是畏难,更多的人却是放不下身段。他认为,大学生要想创业,首先要放下身价,踏踏实实一步步去做,一点点积累。

【不愿老实上班,山里当起“鸡倌”】

讲述人:汪兆生

宣州区向阳镇河北村的一个山林里。一个瘦高的年轻小伙子提着篮子,在两栋鸡室内忙碌。

山沟沟里,也能捡到“金蛋蛋”,这对25岁的汪兆生来说,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梦想成真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2010年,汪兆生毕业于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行,在选择创业前,汪兆生有过不少尝试,但得出的结论却是:自己不适合老老实实上班。

创业的念头在他心里打转,但对于是跟着家人干,还是自己独闯,心里还是没底。偶然一天,汪兆生与从事蛋鸡养殖多年的表哥闲聊,得知蛋鸡养殖利润十分可观。“要不我也试试。”他想。

虽然不是很能理解儿子的坚持,他的父亲还是尽力去帮助他做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汪兆生凑到了近10万元资金,盖起了一栋鸡室,引进了6000只鸡苗,喊来表哥帮自己,又招聘了饲养工,风风火火地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养鸡场。

鸡苗从入室到下蛋大概需要120天左右。第一批鸡可以说是耗尽了汪兆生的心血。他每天要去鸡室很多次,给鸡喂饲料时,总要时不时拎起一些鸡,观察鸡的长势,害怕鸡生病。

同时,在鸡下蛋前,他就开始在宣城跑市场,找客户,为销售做准备。在遭遇了不知多少次的冷言冷语甚至闭门羹后,汪兆生终于谈成了3家客户。

“记得第一次销售就卖了1000多只蛋,挣了好几百块,心里高兴坏了。”随着鸡苗的成长,鸡室内产出的鸡蛋不断增多,汪兆生每一天的收入都在翻番。很快,汪兆生就投建了第二栋鸡室。

现在,宣城大部分的鸡蛋经销商都成了汪兆生的客户。他的鸡室每天销出1万多只鸡蛋。当年父亲资助他的创业启动资金,他凭借自己之力早已还清。他也有了自己的禽业公司。然而,在汪兆生的心里,一切才刚刚开始,梦想不过刚刚起步,未来还可以更美好。

经验感言:

懂得利用自己是大学生的优势

汪兆生戏称自己是“80后”的新型农民。记者问他“新”在哪儿,他掰着手指头说了一大串:接触并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更新、学习能力更强、人脉资源知识层次较高、更懂得观察预测市场前景……他说,这些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要懂得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

【三年大学攒出创业启动资金】

讲述人:冯云

很多大学生想创业,却烦恼没有社会资源、没有资金基础。而实际上,所有的经验和资金都是可以一分一分攒出来的——冯云就是这样做的。

2010年下半年,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冯云,正在一家装饰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偶然听说同班一个男生毕业后开起了装修公司,冯云怦然心动:在学校时,我成绩又不比他差,我为啥不自己开公司?

家人和朋友知道她的想法后,都劝她: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来那么多钱开公司?冯云二话不说,便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了4万块钱。原来,她把大学三年(专科)的各种奖学金、打工费以及实习工资全攒了下来。

“一直在积攒,总想着自己要做些什么。”不仅是资金,冯云说,她从大二开始,便在各个装饰装修公司实习,也十分留意公司的运营管理,不断积累着经验。

参加了市人社部门开设的创业培训班后,2010年底,冯云在市区柏庄小区附近租下一栋门面房,“百艺装饰”开业了。

或许每一个创业人士,都要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对于冯云来说,亦是如此。“找材料商谈合作不被搭理,发传单做宣传遭冷眼,都是常有的事。”好在这并不影响她的努力。新店开业大概一个多月,一个客户看到宣传,主动上门,来看冯云做过的设计方案。感到满意后,她将新房交给冯云装修。

“那时公司只有我一个人。”冯云说,这名顾客的信任,让她感动,也给了她信心。整个装修过程中,她都把那间新房当做自己的家去装修——不断地修改设计方案、选好的材料、亲自去现场监工、主动发现问题……

付出总有回报。新房装好后,客户很满意。紧接着,便介绍了朋友来找冯云装修。冯云秉承的“把客户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来装修”的态度,让她赢得了一拨拨的客户。

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冯云的装修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去年,冯云一共接了大大小小30多个装修工程。她的公司规模也从1个人变成了近20人。

经验感言:

尽量找最擅长、最熟悉的折腾

除了一点点积攒资金和经验,冯云还给想创业的大学生提出建议:真正想创业又想比较有把握的话,一定要对某一行业愈熟愈好,不要光凭想象、冲劲、理念做事。创业过程中,则一定要能吃苦。

新闻推荐

市红十字会全力帮助解决招商引资企业应急困难

本报讯(翟建水)4月15日上午,宣城市耐尔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急匆匆来到市红十字会,请求帮忙解决一件应急的困难。宣城市耐尔袜业有限公司是一落户于宣州区黄渡镇的招商引资制袜企业,2010年投产后,随着...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